而這麼一整套專案下來。
除了園林的建築外。
其他專案所需要耗費的啟動與整合資金,一千二百萬綽綽有餘。
因為,這一套動員下來,最要命的不是錢。
而是人脈與整合能力。
得能刷臉。
偏偏。
李景霖就是那種很好刷臉的選手。
至於這園林建築,以及博覽會展館的建造會消耗大量資金.
這問題就絕對不大了。
上面掏錢?
算了吧,根本沒必要。
只要這個專案確定落實,開始招標,那有的是人願意揮舞著鈔票,來這裡爆金幣。
金陵的旅遊客流量可不是假的,況且這周邊還很有可能形成一個具備了中心的整套商業產業規模,能夠有形成一個新商圈的潛力。
單單說那兩家茶廠,就絕對不會放過原始投資的。
有機會,那真的願意率先開始爆金幣。
所以,當務之急,便是詳細考察周邊的環境,多恰接幾個相關產業的人士,綜合起來,透過彼此的交流與討論,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
霖哥任職的本司是直屬文化旅遊的。
所以,雖然是著重於基層的民間藝術扶持,但依然可以透過這種整合的策劃方式去帶動藝術扶持的更多可能性。
只不過,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時,不會是一方帶動一方。
而應該是在不取消其獨立性的情況下,可以做到多方相互帶動,整合出一個彼此攙扶,共同發展的良性產業鏈。
比如
在尋常時。
藝術傳承基地是有自己的研究,訓練,以及表演專案的。
但與此同時,完全可以依賴於這整個大框架,解決相當程度的就業問題,獲得更多的表演空間與資源,並且成為景區,園林,乃至於品牌的形象宣傳,擔任文化輸出的職責。
而被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如茶葉,蘇繡一系列的內容呢?
除了服務於整個大框架外,自己也是有著獨特的生產,銷售流程的,參與進來,還可以擴大銷售路徑,甚至透過文化的傳輸遠銷海外。
旅遊旺季,除了旅遊收入外,完全可以接著人流量大的時候打出口碑,做足文藝演出工作以及文化宣傳工作,一方面服務於旅遊人員的體驗,另一方面可以打響文化符號。
而淡季,文藝方面可以潛心進行研究,學習,培訓,傳承,以及新作品的訓練,實體的手工藝製作品等,也可以繼續原本的生產銷售,不會因為旅遊的淡旺而影響到本身的行業運轉。
在李景霖參觀完畢,並且和許多相關人士聊過想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