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清晨,駐南開地區的帝國海軍中校周同率領著著他的船隊出發了。
他的任務很簡單,要渡過大西洋直接到達布衣河口。
當然,還要記錄沿途的水文情況,為正式建立一條新航線積累必須的資料。
但是,似乎這條航線並不是一條無人走過的航線,因為帝國海軍中校周同手裡的海圖上清楚地標出一個可以補給淡水的海島島群,它正好位於整條航線的中部地區那些先行者是真夠懶的,他們早早完成了探索卻不留下基本的水文資料。
整條航線能有七八千公里的距離,預計花費兩個月可以輕鬆完成整個航程,而且還可以同時完成水文情況的初步調查。
對於帝國海軍來說,事實上根本不用在中途建立補給站,但是考慮到以後的商貿運輸,他們只能先去那個群島建一個了。
這一支船隊中有一條五桅式戰艦,一條三桅式戰船,兩條五桅式後勤運輸艦很明顯,他們真的只是重新探索航線而不是為了做戰。
這支船隊的通訊配備極好,每一條船上都有大小功率不同的火花式無線電報機,而且,他們在南大西洋上的無線視窗期是全天式因為這裡只有他們才有裝置,不怕干擾。
這一支船隊一共有四百五十名水手,連帶軍官與後勤人員都算上,不過六百人。
理論上他們可以在三個月內不用停靠陸地或島嶼而保持持續高速航行,只需要他們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但是,這次不必要了,周同中校得到的命令書中連個時間期限都沒有,兩個月內完成任務,那是他們自己給自己要求的。
這注定是一次輕鬆而寫意的航行。
周同中校不太明白,這個大西洋的南部海域竟然都比天竺洋的南部還要平靜!
先前,他也組織過適應性航行,但是沒有一次遇到巨風巨浪。
莫非是老天爺善待自己?
周同中校顯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來形成颱風需要巨大能量,這種能量主要由較高的溫度和豐富的水汽轉化而來。
其次,要有一種能使大氣匯合上升的初始環境,而最合適環境要數“熱帶輻合帶”。
它是一個氣壓較兩側為低,能使高溫高溼的大氣向內匯流的地帶。
在這裡,水汽大量上升凝結,放出潛熱,使氣溫更加增高,空氣密度更加減小,於是熱帶輻合帶內的氣壓也越發降低,高溫高溼的大氣更加快速地被吸引到熱帶內,風也就越吹越大。
三是,經過上述兩個條件的作用,高溫高溼大氣一股勁地往熱帶輻合帶內吹,但還不能產生猛烈的大氣旋渦,要產生並維持猛烈的大氣旋渦,還得靠地轉偏向力來幫忙。
地轉偏向力是一種因地自轉而產生的能使風在向氣壓低處吹送途中發生偏向的力量,它使風不直接吹入低氣壓中心,而是向右側偏轉或向左側偏轉,於是就形成了繞著低氣壓中心猛烈旋轉的颱風!
它在北半球是按逆時針方向,在南半球是按順時針方向。
因為地轉偏向力存在於除赤道外的所有地區,所以颱風的發源地都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離開赤道兩側的低緯度洋麵。
在南大西洋上,雖然也有高溫高溼和地轉偏向力,但熱帶輻合帶卻喜歡逗留在北大西洋,即使到了北半球的冬季或南半球的夏季,也只是南移到赤道附近,最南也不會越過南緯5度。
這樣,在南大西洋上比較缺乏孕育颱風的溫床,因而很少產生颱風。
周同中校在試航行時就暗暗想,如果等到執行任務的那一天,仍然沒有遇到巨風巨浪,他就給那個位於航線中間的群島起名叫幸運群島,表示上天是憐愛我們聯邦帝國。
當然,他心裡明白,這條航線只是補上環球航線的最後一部分,真正的商貿用途在現在還遠遠用不上。
從流求島的八道河到天竺地區的馬布裡,再到南開地區,再到澳洲的百思城,再回到八道河,這一個四點回環式航線才是現在正在日顯重要的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