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壯漢也接著說:“哈哈,我等卻又是那新赤眉軍!誓要滅殺韃靼,重歸大宋!”
孫知州聽了後,差一點要昏了過去,自己的管轄地上竟然同時起了兩股土匪!
瓦崗是滑州的一個地名,它位於滑州的東北處二十餘里。
瓦崗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氾濫,使這裡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所以此地既便於隱藏又便於出擊。
此外,瓦崗的北部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於攻守,堪稱軍事戰略要地。
早在隋朝的時候,當年的瓦崗寨軍為了自衛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圓二十餘公里的“土圍子”,以此稱為瓦崗寨,直到現在的大宋時期,那個土圍子還有一些殘存。
當年興起于山東莒州的赤眉軍則曾在滑州城以東三十餘里的地方點兵,那裡至今還漢末赤眉帥樊崇築過的土臺。
第一個言自己為新瓦崗寨軍的人是黃祖,第二個言自己為新赤眉軍的人是呂三郎。
兩個人都是特工大隊的隊長,各自領了二百餘人在韃靼強盜集團管轄地裡奉命起事。
他們沒有具體的任務,起事這個任務的內涵和外延都很大。
一切都看兩個人的具體商議。
在何處起事?
兩個人不約而同選中了滑州,還真不是因為那裡有呂家的私田,其實黃祖和呂三郎還真不知道那私田的內幕。
他們一起看中了那個地方的原因有兩個,一來那裡來往的人目前比較多,二來,那裡是瓦崗寨軍興起和赤眉軍活動過的地方他們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索性借是古人的名頭行事,這樣肯定會方便得很。
奪下滑州城的行動出乎他們意料的輕鬆。
這裡原本有二百多廂兵和幾十個衙役之類的非正式武裝人員,但是,隨著山東地區戰爭的失利,韃靼強盜集團不得不從各州縣抽調人手充當輔軍。
滑州也不例外要不然徵稅時,孫知州都要佩上腰刀親自去督們督促。
黃大隊長和呂大隊長在制訂計劃時考慮過民眾的反抗。
呂大隊長說:“我大宋當年在端平入洛時,不久中了韃靼人的騎兵埋伏,還有那北方漢人的騷擾”
端平入洛事件是整個大宋的恥辱。
當年,大宋在聯合韃靼強盜集團滅了金朝之後,出兵收復位原大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此次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還有北方反叛漢人襲擾等原因,最終被韃靼強盜集團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
此事還真不能怪大宋。
當年,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被兩國聯軍攻陷,金國滅亡。
宋大將孟珙率軍隊載著金哀宗的遺骨回到大宋臨時都城臨安,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這是大宋百年的恥辱啊!
大宋全國上下那時是一片歡欣,他們還在朝中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當時兩國之間對三京之地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
韃靼人害怕炎熱與潮溼北撤後,那裡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但那裡是大宋的故土啊!
當時的宋理宗腦袋一熱,便派出六萬餘人前去收復三京。
端平元年七月初五,也就是1234年吧,全子才率宋軍進入汴京城,如此夢幻般地實現了岳飛等抗金將領一輩子都沒實現的夢想。
然而,他們當時看到的,已不是《清明上河圖》中那座繁華的都市了,曾經超過百萬的人口只剩守軍六百餘人、居民一千多家。
到處都是一片殘垣斷壁,破敗的屍體和森森的白骨更是隨處可見,城中沒有絲毫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