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發主家的要價在大宋政府看來,真是太廉價了。
只要花上若干船的鉛、銅之物,再派出幾百個工匠和一些年輕人,大約在十年左右,就可以讓全國的通訊暢通無阻!
他們先派來了一個工部的五品小官到流求島現場考察。
此時,那條隔著八道河兩岸的訓練式有線電報屬於半實用狀態。
如果有急需,也幫助兩岸傳遞資訊。
那個官員順著兩條黑線從這頭走到那頭,打死也想不明白,兩條黑線是如何傳遞訊息的!
他自己已經親自到那個所謂電報機房裡觀看,只聽裡面轟隆隆聲,滴滴嗒聲,叮零零聲響成一片十幾個年輕男女在裡面有坐著的,手中快速按著什麼;有站著的,在一個圓輪旁,慢慢抽動著紙條;有走動著的,拿著紙條去了另一個掛著譯文房的房間。
陪同的人說,那轟隆隆的聲音是鍋駝蒸汽發電機;滴滴嗒的聲音是發報機;丁零零的聲音是收到電報!
對他說這些和沒說是一樣的,他啥意思也沒有聽明白,但是他卻裝出一副瞭然於心的樣子,頻頻點頭。
他的官服加上他的威儀,把陪同的人都弄蒙了,還害怕自己這三腳貓的水平解釋不清楚。
工部的小官親眼看見有商人接到了對岸的訊息,說是要送什麼什麼貨物;也看到了向外發訊息,說是詢問什麼。
他也讓自己的手下去了對岸,然後當場寫了一首詩並讓手下親自送回來。
發報出去後,一頓飯的工夫,他的手下就真的送了回來,一字不差!
於是在他趕回去如實稟報後,大宋政府馬上就要訂購此物!
由於王德發主家開出的價錢非常公道,大宋政府馬上就同意了。
大宋政府需要這樣廉價的通訊裝置
大宋時期,全國的陸上交通已是四通八達,大宋當年通往遼、夏、金的各條道路均以京師東京汴梁為中心,向各州縣伸展,連線重要城市及州治、縣治。
他們將連線各行政區域的道路稱為官路,一些主要官路也是驛路,官府每隔一段路程便會修建驛站,驛路中的主幹道稱為“大路”或“大驛路”。
這個花費是巨大的!
他們專門修建了通往陝西、甘肅的驛道,途中建有驛站2309間,郵亭385間,其它驛道一般50裡設定一間驛站。
大宋以前,政府公文和書信都由各地驛站的遞夫負責郵寄,遞夫一般由鄉村百姓擔任。
大宋以後改由地方廂兵負責傳遞,後來又設專門的“遞鋪”,將郵遞公文信件與驛館在職能上加以分列,各自承擔自己的任務,不再混同。
於是驛館成了官吏、軍卒的招待所,而“遞鋪”則專事郵遞。
大宋的郵遞有步遞、馬遞、急腳遞三種形式。
步遞用於一般文書的傳遞,由各個遞鋪間接力步行傳遞,這種步行傳遞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物資運輸任務,速度較慢,用於不重要的信件。
馬遞用於傳遞緊急文書,一般不負責傳遞物資,因此速度較快,但因負責這種遞送任務的馬匹大多是軍隊挑選剩下的老弱病馬,所以不能用它遞送最緊急的文書。
為了能及時傳遞重要文書,大宋真宗年間,又出現了“急腳遞”,據說能“日行四百里”,急腳遞鋪也被稱為“急遞鋪”,用以傳遞機密文書。
當時規定河北兩路急腳遞鋪的軍士,只能遞送皇室急件,不能承接其它檔案。後來神宗朝時,對西夏和交趾用兵都採用急腳遞鋪傳遞軍事文書。
步遞、馬遞、急腳遞這三種遞鋪,都是分別置鋪,承擔各此的遞件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