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有遠大志向,我們在某些年齡階段,都夢想操縱未來的一切,想成為領導;
想獲得令人羨慕的高位;
想做令人激動和具有刺激性的事情;
想一舉成名,變成百萬富翁。
總而言之,我們幹什麼都想爭第一,都想幹得最好。
在我們神聖的幼稚的心靈裡,我們尋找到了能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
但從那以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在我們能夠開始為我們的偉大目標工作以前,許多不利的因素在起作用,在影響我們。
來自於各方面的言論影響我們:“一個夢想者,一個大傻瓜,”
“他的思想不現實、太幼稚”,
“我們必須有錢才能去幹事”,
“你年齡太大或太年輕”。
你不斷地受到“你不會成功”,“你不要自找麻煩”的言論影響。
據此,我們可把人分三類:
第一類:完全放棄的人。
大部分人在內心深信,他們沒有成功的條件。
真正的成功和成就只屬於在某些特殊方面有運氣和機會的人。
你可能很容易地認出這類人,因為他們可提出很多理論來說明他們所處的地位的合理性,來解釋他們真的多麼“幸福”。
一個32歲的,很聰明的人,為什麼停留在一個安全、平凡的位置上?
他曾花費幾個小時告訴我他為什麼對它的工作如此滿意。
他做了一個合理的推理工作,但他只會使自己滿意,這他自己知道。
他真正想做的是能在使自己成長和發展的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工作。
但是,很多外部不利影響,使他相信他不適於幹一番大事業。
事實上,這類人走了另一個不能尋找機會的極端,把自己限定於一個固定的模式內,故意把此模式描述成一個兩端都通的墳墓,毫無目標徘徊觀望,希望有一天機會將會降臨他的身上。
第二類:這些人部分放棄希望。
在第二類人中,比較少的一部分到成年時仍有信心獲得成功,他們努力工作、制定計劃。
但十多年以後,開始出現阻力,對高水平工作的競爭顯得不那麼熱衷。
此類人最後決定,對進一步的成功不值得付出那麼大的努力。
他們想:我們的地位比平均水平高,我們比一般人生活得還好,為什麼要把自己與眾隔離呢?
事實上,此類人有一系列的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來自社會的指控,怕冒險,怕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
這些人對環境不滿意,他們已深知此事,但他們已經放棄,已經屈服。
此類人中包括許多賦有智慧的人,他們選擇過爬行式的穩定生活,因為他們害怕站立起來行走。
第三類人:不屈不撓的人。
此類人可佔總人數2%——3%,他們不受悲觀主義思想支配,不向外部壓力屈服,不喜歡爬行式的生活方式;
相反,這類人相信成功,他們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獲得了大部分的成就,這種人每年可獲得100萬元以上的收入。
這類人發現生活是令人激動的,他們可得到生活的回報和恩惠。
此類人真正期望生活充滿風險,期望每一個新的一天,每一個與其它人相遇的機會。
老實講,我們都想成為第三類人。
此類人每年能獲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