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跟一家規模較大公司的一位負責招聘專家聊天。
她說,她每年大約花四個月的時間到大學去招聘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讓他們參與公司的初級代理計劃。
從她的談話中我看出,她對其中很多人的態度感到失望。
她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天與8到12個人會談。他們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學生,而且對我們公司的工作感興趣。會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瞭解他們的願望和動機,搞清他們幾年後能承擔多大的專案,管理多大的公司或分廠。換句話說,他們能否為公司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我要說的是,我對其中多數人的目標不太滿意。你也許感到吃驚,”她接著說:
“竟然有那麼多20多歲的年輕人對退休計劃更感興趣,而不是我們提出的其它內容。他們第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是工作變動性大嗎?”
她又說:“大多數人似乎將“成功”與“安全感”等同了起來。我們能冒險地將公司交給這樣的人嗎?”
“讓我不解的是,當今青年為何如此保守?視野為何如此狹窄?每天都有很多拓展機會。我國在科學和工業方面正在以創記錄地速度向前發展,如果說可以對我國的境況感到樂觀的話,應該是現在。”
有這麼多人顯得庸常、鎖碎。
這一傾向表明,獲得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所遇到的競爭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談到成功,它並不是以人的身高、體重、學位、家庭背景來衡量,而是以思想抱負的大小來衡量。
抱負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
現在,讓我們看看如何才能擴充套件思維。
不斷自問“我的最大弱點是什麼?”
人類最大的弱可能是自我貶低,即“低估自己。“
“自我貶低”可表現在各個方面:
張強從報上看到一則招工廣告,認為這個工作可能適合他,而他未予理採,因為他想:“雖然這個工作很好,但我不很稱職,何必多此一舉。”
比如,張三想與李花約會,但張三認為自己配不上她而沒有給她打電話,約會也就沒有實現。
馬女士感覺王德是自己產品的最佳代理,但馬女士沒找王德,因為她覺得王德那麼有名,決不會看得上她。
高格正在填寫求職申請表,其中有一項是“你希望起始工資是多少?”
高格填了箇中等數目,這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值(實際上極有可能得到的)那個大數額。
千百年來,哲人們已提出了最好的忠告,“要正確認識自己“。
但是多數人似乎把它理解成“只認識自己落後的一面”。
因此多數自我評價表只成了一個有關自己的錯誤、缺點的總結。
認識不足本無可厚非,它表明有待提高。
但若只認識自己的落後一面,那就糟了,自我價值就會變小。
下面的方法將有助於你評估自己的能力。
我在培訓公司代理和營銷人員時曾使用過這些方法,證明挺管用的。
1.明確你的五大優勢。
這需一些態度客觀的朋友幫你去找出。他們可以是你妻子,上司和教授。
總之,應該是能誠懇地評價你的聰明人。
“優勢”常指所受教育、經驗、技能、外表、穩定的家庭生活、態度、人格、創造力等。
2.在各項優勢下列出你已經獲得的巨大成功,以及該方面不如你的三個人的名字。
一旦做完這些,你會發現,你至少在一方面已經超過了許多成功者。
你得出的結論只會有一個:
你實際上比你想象的好得多。
因此,思維符合你的實際能力。
永不、永不、永遠不要低估自己。
一個人在平常談話中表達堅強時,使用生闢而不用多見的,或者用難懂的(賣弄),而不用易懂的詞的人可能擁有很大詞彙量,但能說明他思維遠大嗎?
答案是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