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節目不再跟你們合作了,請您把東西都拿走!”
張經理直接提出要終止合作的姿態,實在無法接受一個外行人直接介入,沒有經過電視臺的同意,擅自邀請外面的人參與節目。
李海峰沒有馬上作答,而是讓接線員直接代替自己,抄寫和確認已經被邀請的婦女和小孩資訊,他必須在節目形式上做出干涉。
“那你仔細想想,你們這個叫做兒童節目嗎?”
李海峰火了,其實從節目開播的時候,他已經憋著火,從來沒想到有人可以把節目做得如此沉悶。
整個節目就是主持人單方面詢問小朋友,喜歡哪個大人物,平時看什麼書,然後在現場朗誦詩歌,最後播放幾段感人的音樂,節目就結束了。
這不是一個兒童節目,更像是老師在測試學生的讀寫能力,絲毫沒有吸引兒童的亮點,只有兩個主持人比較敬業,這是少有的好處。
“那跟我說說看,你們這個節目形式,到底哪裡像個兒童節目?”
李海峰也不顧形象,跟節目製作人張經理吵起來了,他雖然不是什麼電視專業畢業的,但知道什麼樣的節目可以吸引人。
在新時代的兒童節目,已經很落寞,因為兒童節目的主要形式被新的模式取代了,新模式就是加強觀眾跟主持人之間的互動。
在節目裡面做起遊戲和談論教育,這就是一個兒童節目的關鍵,不僅可以吸引小朋友觀看,更能夠讓家長參與。
張經理策劃的節目就是缺少了互動,讓節目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非常無聊的談話節目,李海峰猜到這個節目的收視率肯定不高。
之後一個統計收視率的結果出來了,開播的收視率只有一百多臺電視機,而整點大新聞依舊保持七千臺電視機的收視率,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
江寧市雖然在電視機的普及率不及湘北市,但是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大刺激,電視機擁有量才勉強達到一萬臺,而且收視率是真實有效的,無法動手腳。
一百多臺電視機的收視率,簡直是很難拿出來的成績,就連動畫片都保持五千臺的收視率,也就是說兒童是存在的單純是因為節目不好看。
張經理這下也沒面子,收視率這麼慘淡,再加上李海峰是唯一的贊助商,再說話肯定會讓事情更難看了,所以還是閉嘴讓李海峰來吧。
李海峰那天沒有回家,而是待在電視臺裡面,跟策劃人員重新把兒童節目的形式做出修改,利用兒童心理學修整節目內容和形式。
直到清晨才最後敲定了方案,李海峰親自制作了這個兒童節目,而且還會對兒童雜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自己好像才是節目和報刊的製作人。
“要是節目的收視率還是上不去,我們該怎麼辦?”
張經理還是非常不相信李海峰的方案,而且節目的長久可是關乎自己的利益,要是沒有贊助商的支援,節目可能播幾期就沒了。
“那簡單,要是我的方案不成功,我就繼續贊助你們,直到第二個贊助商到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