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因在金陵城附近不遠,名勝古蹟薈萃。
另外,紫金山不算高,大約只有一百三十餘丈,而且山下區域內地形起伏多變,水系比較發達,有湖泊、河溪、水池等等,非常適合遊玩。
秋遊隊伍抵達紫金山山下後,書生才子和名門貴女們並沒有急著爬上登高,而是在山下的湖泊河溪間遊玩歇氣,等待保鏢護衛們搜山,排除危險。
而奴僕們則在一片空地上搭建起灶臺忙碌起來,給他們的主子們做野外午飯。
一直到午後,才子貴女們吃過午飯,休憩了半個時辰,這才施施然爬山登高。
雖然是一起上山,但是上山過程不是所有人一窩蜂地上去,而是分小圈子地結伴爬山。
紀寧自然是與唐解、韓玉等人結伴一起。
另外,他們的小隊伍裡還有一人,那就是崇王世子。
崇王世子真名叫趙元啟,二十歲出頭,長得一表人才,貴氣十足,談吐氣度不俗,明顯是受過嚴格皇家宮廷教育。
不過,在與紀寧、唐解等人一起結伴爬山時,趙元啟顯得很隨和,並不介意與紀寧、唐解等人有說有笑,甚至還主動說一些笑話逗樂。
這可把其他同行爬山的書生才子羨慕嫉妒恨得要死。
不過,他們雖看見趙元啟很隨和地與紀寧、韓玉等人玩在一起,但卻不敢輕易湊上去。
因為之前在山下游玩湖泊河溪時,張臨武、秦楓和吳備等人曾兩三次厚顏貼上去,但都被趙元啟三兩句就把他們打發走開,讓他們當眾碰了軟釘子,丟臉不少。
與崇王世子一起朋友一樣地爬山說笑,唐解、韓玉、謝泰和宋睿四人是滿臉笑容,臉有榮光。
當然,他們心裡很明白,崇王世子之所以那麼隨和地對待他們,完全是因為他們是紀寧的朋友。
想到這裡,他們不禁想紀寧看去,看見紀寧俊朗的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從容自若,根本看不見一絲受寵若驚的神情。
對此,唐解等人只能在心裡歎服,明白紀寧確實有這個底氣。
一起玩了半天,唐解、韓玉等人早就知道堂堂身份高貴的崇王世子為什麼對紀寧如此親近。
不是因為紀寧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四步成詩和數學造詣驚人,而是紀寧以一枚普通銅板喻人喻國。
治國當外方內圓,趙元啟很是推崇。
除此之外,紀寧在與趙元啟交談中,不時發表出一些驚人而令人深受啟發的言論,不僅趙元啟拍掌叫好,唐解等人何嘗不是心存震撼?
“……社稷制度的發展是與人民的總生產力息息相關的。比如,遠古時代,我們的遠古祖先尚在茹毛飲血時,人們集居在一起,男丁打獵回來的獵物,必須按需求分配,否則沒有能力打獵的老弱婦孺就會餓死,種族就無法延續。”在半山腰休息時,紀寧如是說道。
趙元啟和唐解等人點點頭。
紀寧接著說道:“後來,隨著我們的祖先智慧漸開,生產力不斷地提升,開始允許一部分男丁無需勞動也能養活整個氏族,這時候社稷就出現了奴隸社稷。”
“標記事件是黃帝率領神農部落打敗蚩尤所在的九黎。九黎的俘虜沒有像往常一樣被殺死,而是被抓回神農,然後強逼命令他們勞動從事生產作為懲罰。那些俘虜生產的食物和東西基本都歸奴隸主所有,他們僅能分到很少一部分,但是也勉強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