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降溫過後,變成琉璃狀的石灰窯口。我也是一陣的無奈。
得,這個窯廢了,看來我們要重新再搭建一個新的了。
不過正準備說什麼的時候,我突然感覺自己忽視了什麼,這個感覺很奇妙。
我知道,自己一定是錯失了什麼很重要的資訊。
重新回到現場,我繼續回想著剛才的細節,對,窯口的琉璃狀物質。
我急忙走到他的跟前,由於導師的暴風雪的作用,這裡已經完全冷卻了。
他現在的質感摸起來滑溜溜的,就像瓷器表面的釉質。。。釉質。。。不對,是瓷器。
我總算明白過來了,自己忽視的是什麼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普通民眾使用的是木質或者陶製的餐具,而貴族則使用錫制或者銀製的餐具。
與地球上光潔白皙,表面光滑且可以繪製各種花紋的瓷器相比。
這個世界的餐具簡直就是垃圾,這個裡面可是有著巨大商業價值的。
我找來了石灰窯的建設工匠,仔細詢問了他們建窯用的土是從哪裡來的。在得到答覆以後,
自己親自前去勘查了一番,果然是傳說中的高嶺土。而且還是比較細膩的灰白色土質。
瓷器的另一個原材料瓷石這一塊,採石場那邊則多的是這種現成的石頭。
只是之前大家都不認識,以為是石灰石一樣的可以用來燒石灰,所以一起運了進來。
有了瓷石和高嶺土,瓷器的胚子就可以製作出來了,至於他們的比例以及成泥的比例,這就需要一遍遍的嘗試了。
而瓷器的釉料,則有現成的石灰在,用石灰和草木灰混合煅燒,就可以形成最原始的石灰釉。
可是要想做到釉色均勻,就需要對石灰石和草木灰進行提純。更多的想辦法去除掉其中的雜質,現階段除了淘洗和簡單的過濾沉澱。
然後對沉澱物進行逐層的分離以外,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想到了就去做,我首先找來了十幾個工匠做幫手,將瓷石和高嶺土分別碾碎。
過篩去除掉主要的大顆粒雜質,然後將他們分別用水浸泡。
同樣的對石灰石和草木灰也進行了同樣的處理。
到了第二天,倒掉上層的水分,只取最表層的那一層細細的膩子作為原材料。
首先是混合瓷石和高嶺土,分別按照之前固定的比例進行摻合,進行和泥。
在和泥的過程中我發現,高嶺土的成分多了的情況下,泥坯子太軟,根本不成形。
而瓷石成分過多的情況下,泥坯又很容易開裂,粘度不夠。
在經過數次嘗試後,總算將這個比例暫時固定了下來。在這個比例之下,他的可塑性簡直就是完美,而且晾曬乾了以後,也不容易開裂。
我先用簡單的棘輪轉盤上製作了一些,日常常用的碗碟和杯子。
在瓷胎曬乾以後,對他們進行了二次的削磨,讓他的坯體更薄弧度更自然。
然後將瓷胎完全侵入到石灰釉中,讓釉料完全包裹住瓷胎。再次晾曬乾以後,就可以入窯燒製了。
瓷器窯要比石灰窯小很多,而且還多了添柴口和觀火口。
隨時可以進行添柴操作,同時也可以透過觀火口來觀察窯內的情況。
第一窯為了保險起見,我足足燒了五天。五天過後,又自然冷卻了兩天。等了一週時間才第一次開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