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也罷。
時也運也命也。
就這樣,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了兩月不下,言玉發起狠來,也是很有一套的。
其實對於這件事,他有私心,但並非全然都是私心作祟。
現在的大唐遷都於長安,確實是一件非常具有戰略眼光和意義的事。
今日大唐遠不能與往日大唐相比。
不論是疆域還是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發展。
都在原先的基礎上增長了不止一倍。
遼闊的國家和疆土需要有一箇中心城市。
作為他的支柱和中心。
江寧身處江南府邸,對於北方這個龐大的新生事物,可以說,毫無威懾看可言。
而現在他們擴張的土地面積甚至遠遠超過了自己原本的國土。
將大唐的都城立在江寧,圍繞著江南計程車紳大戶確實有利,但一個國家決不能如此緊緊圍繞著一小部分人來鞏固政權和統治。
這個道理言玉還是懂的。
在江寧,可以牢牢的統治住士紳階級,打牢大唐的經濟基礎,威懾遠方。而在長安,則可以以軍事出頭,威懾四面八方,蒙古諸部、契丹、韃靼、瓦剌、西北的党項人也在蓬勃發展,西夏王朝的勢力已經屢次主動進攻,不再一位守城。
這樣的政治和軍事環境下,不得不說,遷都長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件事。若是沒有這一仗,沒有這一年多來的辛苦鏖戰,我們偏安東南一隅可以過得舒舒服服,沒有人會跨越長江天塹來攻打你,那樣的軍事風險和政治風險都太大了。
可趙匡胤偏偏不信,他不信的是他統一了北方,自然可以順理成章的統一南方,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偷雞不成蝕把米,跌了。
這些不說也罷。因為作為一代梟雄,一代帝王,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往往是與常人不同的。
宏觀的、具有戰略性的眼光是基礎,如果真能如唐太宗、明太祖這般能夠洞燭先機的在長長的歷史道路上就寥寥無幾了。
現在的大唐別人說是色厲內荏,其實不然,雖然只有常備的十二萬軍隊,但白小飛和江寒等一眾武將也一直沒有閒著。
北方經歷的戰亂太久了,十室九空雖然不至於,但要在適齡男子當中徵兵還確實有些困難。
而且,言玉治軍的辦法之中,第一條要求的就是身體素質,這是練就精兵強將的基礎,沒辦法,人多力量大的時代不存在群眾基礎是十分可怕的。
但當紅袖添將一個十分可怕的主意告訴言玉的時候,他差點沒掉下眼淚。
誰不搬遷,就讓誰家出兵丁。
......咳咳咳......
好狠。
但也很管用。
江寧、池州、建州、福州、杭州等地都有指標,這是從言玉的軍中直接發出的命令。他是攝政王,也是三軍大元帥,有這個權利,且不需經過內閣議政,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都沒這個權利,這是軍中的權利,我打仗把兵打完了,徵兵難道不行嗎。
好吧,可以的,你完全可以的。
我們不出兵丁的唯一結果,可以,那就是搬遷去長安城居住,直接落戶。
那時候雖然沒有現代十分嚴格額戶籍管理,但基本的城市居民每家每戶的戶頭資料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