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仙山上,雲蒸霞蔚,靈氣聚集,是一座天然的藥材寶庫。
張家先祖,原是山中獵戶,前朝的前朝時,因救過在此結廬修道的道人性命,被道人教會了識藥採藥,子孫得道人教誨,不僅習得醫藥之道,更學會了盛世延續祖宗根本,亂世求生的大智慧。
因藥而醫,求醫者眾,道人結廬之地,建成萬壽觀。道人從不拘泥於門牆,張家子弟,學得道人精湛醫術,有繼承道人衣缽的,也有下山開醫館的。
因醫而藥,超凡醫術,濟世為懷,無數求醫者,需得靠大量藥材支撐。
張家以君仙藥人名號,依託君仙山取之不竭的天然藥材,精湛的製藥手藝,逐漸在天下藥行闖出超然地位。
君仙山下君山縣,原本只是個集鎮,因在君仙山下而得名,又因在君仙山下,遠離大的城鎮,從前並不繁華,甚至有些寥落。
張家人在君仙山脈綿延幾百裡之地,引導百姓從採藥變成藥農,把這一帶,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大藥場。
在君仙藥行習得一身好技藝的藥師越來越多,到後來,逐漸有了藥不過君仙山不靈的說法,因為經過君仙藥人的炮製,才能將藥材的最大效用釋放出來。
於是,君山鎮上,藥行越來越多,多到已經不是一個集鎮可以容納的,前朝時,就變成了君山縣。
前朝末帝昏聵暴虐,追求長生不來之術,派官兵鎖拿萬壽觀無數成名道人,進京圈禁為其煉製丹藥。
萬壽觀道人本不擅丹藥之道,又不願屈從暴政,被打殺得七零八落,連帶曾經繁盛的道觀,都被末帝盛怒之下派人焚燒。
末帝昏聵無道,地方官員索求無度,君山藥行也幾近零落。
張家家主以家中鉅富做軍資,以謀略伴本朝太祖左右,結束前朝暴政,立下大雲朝,後迴歸山野,重建萬壽觀,膝下二子,一入觀中承父親衣缽,一掌君山藥行,重振藥行之名。
歷經幾代,雖也有亂象,卻平穩傳承至今,太平盛世,君山藥行更加繁盛。
藥王會當日,按預先定好的時辰,胡大先生領著無數成名藥師,後頭跟著來自各地的藥人醫家,祭拜藥王廟、三皇宮。
儀式並不複雜,莊重和熱鬧卻在無數根手臂粗的香燭焚燒下,化為了虔誠。
三皇宮鐘響之後,藥市開張。
熱鬧有很多種,半個縣城大小的藥市裡,散單在各個藥鋪裡成交。
大宗買賣在北邊的藥商會館中,原藥和已經炮製過的藥材,根據等級,以及當年的行市,還有許多綜合因素,定好價格,公平交易。
藥材在藥市後頭極顯眼的幾排數不清的大庫裡,驗了樣品交定銀驗大貨,秩序井然,沒有一絲兒差錯。交易雙方都預設遵循君山藥行規矩,不敢亂,也不敢造次,但凡想做藥材這行生意,不管多大的藥商,都不敢在此處做手腳。
信譽,是君山藥行准入的門檻之一,只有跨過這個門檻,才敢說,自家藥行,算是在藥材行當裡,有了一席之地。
這裡動輒都是上萬銀錢的交易,是君山藥行的基石,卻不是人最多的地方。
三皇宮前的空地上,年輕一代,技藝出眾的藥人,在此展示各家獨門絕活兒,引得無數百姓叫好不斷。
一牆之隔,戲臺上弋陽腔和採茶戲交替上演,這是從前留下的老規矩。藥市逛累了,來這處歇個腳,聽聽戲,或是買點吃的。戲園子周邊,都是賣小吃、飲子、果子的小店或者攤販,及至角門之外,還有一圈茶樓酒肆飯鋪。
此時的秦念西,卻坐在藥市對過,那處已經擠滿了人的君山醫館裡。
藥王會召開同時,君山醫館行義診,已經延續多年。照理說,這樣的時候開義診,是極不和適宜的,可這義診是從前,君山藥市並不繁盛的時候就有了的,甚至為藥市的繁盛平添了許多人氣。
後頭有一回藥王會,考慮人太多,就不要義診來添亂了,卻被已經聲名遠揚的義診吸引來的百姓,堵著門吵吵,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重開。
秦念西和長輩爭取了許久,才得了許可,往君山醫館的義診中,加上單獨分出來的兩科,婦人科和啞科,因怕尋常百姓不懂,分診的地方,掛的牌子直接是女科和兒科。
醫館單獨設了一處院子,一個大診室裡放了兩張醫案,後頭分坐了秦醫婆和王醫婆,秦念西帶著紫藤,沉香和木香,打扮成學徒模樣,侍候在二位醫婆身後,韻嬤嬤和兩個跟著下山的女徒,被分派了守好院門的差使。
秦念西這麼做,原是有一樣最簡單的目的,若是讓醫女在醫館裡坐堂,能不能行得通。
從前百姓看病,雖說也知道得了什麼病,首選要去找哪個醫館的哪位大夫,比如說杏林醫館的小兒林,這是治啞科的,萬安醫館的聖手唐,這是治骨傷的,可如此旗幟鮮明,直接掛了兒科和女科的牌子,任一家醫館都不會這麼幹。
但君山醫館不僅這麼幹了,還乾脆說明,這兩位大夫,是君仙山萬壽觀前來援手的醫女。
有人嗤之以鼻,什麼醫女,說白了,不就是醫婆嗎?醫婆也會看病?醫婆就是醫婆,醫婆就是走小門替婦人接生,神神叨叨上不得檯盤的。憑你是從萬壽觀下來的又怎樣?萬壽觀裡,能治病的,不都是道長嗎?什麼時候有什麼女科和兒科了,萬壽觀自家都不掛這牌子,反跑到君山醫館掛牌子。
饒是君山醫館素有聲望,來看義診的百姓,也極不情願被分診到醫女手中。
可也有那懷揣著心思的,細問了醫女的義診,又打聽了義診的時日,便匆匆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