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程末、鄧也一行七人,自離開煥青城後行路數月,走走停停,已經逐漸來到元臺廣界的中部位置。
一路向西,春意漸去,沿途所見,山河之中盡為蒼茫。澗中溪流已開始消融,潺潺清冽的水上漂動著浮冰,偶爾有小魚躍出水面。薄雪覆蓋的草坪下,已有早發的嫩苗倔強地冒出頭,仰視著新一年的大地。
樹上花苞三兩點點,遠處天邊,飛鳥嘰嘰喳喳鳴叫不停。極目遠眺,俯視眾生,可以感覺到勃勃生機暗藏待發,讓人滿懷希冀。
隊伍停下,程末去河邊洗了把臉,清涼的感覺滋潤著肌膚,讓人不由得清醒了一些,抬起頭,發現對面一隻小鹿正在飲水。隔著河流相望,小鹿終於還是注意到了自己,驚叫著跑走了。
“第一次離家這麼久,還是不太適應現在的環境。”程末對著暗中的言歸說。
“那是自然,畢竟煥青城其實是入春最早的地方,其他地點,還處於冬季的末尾。”言歸說。
“同樣是在北域,相比較冰雪,我還是更喜歡春天。”
“其實你要是到了鄧也的境界,也就不在乎春夏秋冬了。”言歸說:“話說回來,我卻是沒想到,即便這段趕路途中,你修煉的也還是夠刻苦。”
數月時間,即便大部分用來趕路,程末仍舊沒有絲毫放鬆,一方面在鞏固著自身境界,另一方面,就是從父親留下的典籍中再選取合適的進一步修煉。這段時間內,程末自身真元也愈發渾厚,隱隱有了不同的變化。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則是言歸交給他的妙法修行。
“但我還是有些不懂,”程末說:“你說我要修行的妙法還是源自於三一禁法,可三一禁法中,關於築丹、煉器、靈陣之事,卻是絲毫未曾提及,又如何修煉妙法?”
“這算你見識短淺了。本、術、道、妙、通五法中,本法、術法屬於身體,道法、妙法則屬於精神,而通法則是神、體雙屬。妙法和道法,只不過是精神元力運用的不同法門,再從其中派生出不同的分支,形成了築丹術、煉器術等。
我本身並不精通於某一特定妙法,因而確實沒法教你太多高深莫測的東西。但我能教給你的,是始於三一禁法的妙法本源,從本質上,它卻比任何妙法都要高階。”
“你不精通妙法,卻說教我的妙法最高階?”程末有些懷疑地問。
“長了幾十年的草,也比不上一年的樹苗高,因為本質就不同。”言歸道:“你的三魂已分,唯欠七魄。三魂者,為:胎光、幽精、爽靈;七魄,則為:屍狗、伏矢、雀陰 、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不同於三魂本為混沌一魂所分化,七魄實際上就是體內七大先天之氣源,分掌人生命數之輪,故而又叫七輪。在人體對應的位置,則分別是:頂、眉間、喉、心、臍、下宮、神海七大命輪。修行七魄,就是要你激發命輪、重聚先天之氣,最終化為有形之神,為己所用。
而我要教你的法門,就與三魂七魄息息相關,稱之為十化。它既可以認為是妙法,也可以被看作是煉神之本。”
“十化?”程末問。
“一化神、二化虛、三化源、四化力、五化精、六化英、七化天衝、八化靈慧、九化醒氣、十化中樞。掌握了這十化,也就掌握了妙法的根本,它與一般的築丹、煉器、靈陣術相同,又迥異。”
言歸一邊說著,在河邊撿起十枚鵝卵石,自上而下襬出一個三角形,頂尖有一枚石子,第二層有兩枚、第三層三枚,以此類推。
他指著最底層的一枚石子說:“這好比是一般的妙法修行,眾多的選項支中,你只能選擇其中一條,逐步向上。而越到上層,留給你選擇的餘地也更少。直到最後,”他一邊說著,一邊指著最上層的那一枚石子,“你固然達到了頂點,但也把自己死死困在了這個區間,再無法改變。
多數築丹師、煉器師、靈陣師,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們窮盡一生,耗費大半精力,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斷鑽研,留給自己的餘地卻越來越少,最終作繭自縛。我不能說他們就虛耗了光陰,但大道數千,偏偏舍近就遠,終非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