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逼宮,靠的是人多勢眾。
薛太后畢竟是個此前從未執政過的女人,她難道還能把這過千的官員們,一口氣都給貶了,或是殺了?
說句心裡話,若是李中易高坐於龍椅之上,就算是借劉衝八萬個膽子,他也不敢摻合這麼大的逼宮之事。
然而,李中易失蹤已久。若是,文臣們及時的擁立了監國的皇子做皇帝,哪怕是李中易死裡逃生的回來了,要麼父子相殘群臣看戲,要麼是隻能去當太上皇,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李雲瀟的手裡掌握著重兵,可是,薛太后敢下旨殺了這麼多文臣麼?
成敗在此一舉!
而且,成功的機會並不小。
據劉衝的暗中觀察,薛太后並不是貪戀權勢的女人,此前也一直在皇宮裡安享富貴的生活,從未插手過朝廷軍政大事。
劉衝料定,就算是內閣三相再能幹,也不敢提議把大家都殺了。
君是君,臣是臣。內閣的相公,也都是有家族,有子孫的。今日你主張殺了這麼多人,來日,別人殺你全家,就別抱怨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家都是老狐狸,誰敢不顧忌子孫的後福,以及家族的存亡?
劉衝所料不錯,包括李瓊在內,內閣的三位相公們,都猶豫了。
出了這麼大事,誰敢提議殺人,或者是貶人,不管成或不成,在士林或是史書裡的名聲,肯定是臭透了。
崇政殿內一直僵持不下,薛太后既沒決心殺人,也不肯讓李中易受委屈了,索性閉口不言。
深宮之中,早有人把訊息遞給了折賽花。折賽花吃驚之餘,馬上意識到了,此事的險惡之處。
文臣們明顯是藉著擁立皇子監國的名義,想要一箭三雕,既討好了皇長子和唐蜀衣,又將薛太后趕去了後臺,還可以藉機推翻李中易定下的基本國策。
和別的女人不同,折賽花很小的時候,就接受的是,府州折家的正統教育。
教育的核心,權衡利弊,做該做的事情。
同為宮妃,出身豪門大戶的折賽花,就比婢女出身的芍藥,有見識得多。
折賽花的一子一女,都還小,即使是她的兒子監國了,也還是太后垂簾,文臣們肯定不會做出這種傻事。
所以,在整個局中,皇長子的生母唐蜀衣面臨的是重大抉擇,甚至是死局。
而折賽花卻遊刃有餘,她只需要裝傻,即可躲過未來的事後清算。
折從阮教給折賽花最重要的權衡原則:摸不清楚底細的時候,寧可裝啞巴,也絕對不能多說半句話。
李中易在的時候,就禁止宮妃們干預朝政,折賽花自然不會傻到去違反皇帝的禁令。
就在折賽花走神的時候,忽然一隻小手拉住了她的裙襬,“母妃,喜娘要抱抱。”
折賽花低頭一看,不由笑了,面前小小的女娃兒是李中易交給她撫養的養女李慶喜。
養女李慶喜,來歷十分可疑。李中易親自抱她進宮的時候,說是人家的棄嬰,叫他撿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