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郭懷是李中易掌權之後,任命的第一位方面之將。並且,郭懷是從河池開始就追隨於李中易的老臣,單單是這份資歷,就比他們折家深厚得多。
“你在鄭州做的不錯,糧食和稅賦雙豐收,還沒有擾民,我沒看錯你。”李中易不可能忽略掉折御卿,只是,他們之間有姻親的裙帶關係,總要先外後內吧?
折御卿恭敬的拱手道:“勤勞王事乃是臣下之本分,這麼點事情都做不好,還怎麼替君父分憂?”
李中易微微一笑,別看折御卿和郭孝誠的年紀都不大,至今未滿三十。可是,他們倆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頗有章法,倒是不能小覷了他們。
李中易把西大門鄭州交給了兩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朝廷裡的重臣之中,並不是沒有閒話流傳。
只是,折御卿上任之後,一手狠抓農業生產,一手推廣重商主義,兼之鄭州擁有漕運之利,局面很快就開啟了。
至於,郭孝誠嘛,因家傳的淵源,他不僅帶兵是把好手,更重要的是,胸中頗有韜略。樞密院和兵部聯合組織的幾次拉練考評,郭孝誠率領的鄭州軍,都名列前十以內。
有了業績墊底子,旁人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李中易也大感欣慰,面上也大大的有光。
李中易到了鄭州,因為折御卿和郭孝誠都是自己人的關係,就等於是到了自己的家一樣。他便攜著兩個年輕人,一起去了鄭州府衙,打算來個把酒閒聊,不醉不歸。
和一般的君王不同,李中易歷次出征,都絕對禁止各地修建臨時駐蹕的行宮,以免勞民傷財。
這一次到了鄭州,也不例外!
李中易進了鄭州府衙之後,府衙內外的警戒隊伍,就全都換成了近衛軍和親牙營的侍衛。原本承擔警戒任務的鄭州軍的官兵們,在各級軍官的率領下,各自回營休息。
在府衙的三堂內,李中易率先落座,見兩個年輕人多少有些拘束,就笑著招手說:“都坐吧,磕點小瓜子,吃著水果,咱們慢慢的聊。”
李中易的做派,不像是威嚴的皇帝,倒像是家裡的至親長輩。
折御卿和郭孝誠彼此互望了一眼,緊接著,兩人不約而同的分坐於李中易的兩側。
李中易暗暗點頭,由小見大,看樣子,郭孝誠和折御卿之間,配合得倒也算得上是默契。
按照本朝的規矩,各地的軍政事務,分由知州(知府)和兵馬都總管管轄,一掌庶政,一管軍務,大家分工明確,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就目前的實踐而言,各地的知州和兵馬都總管,或多或少有一些矛盾。
儘管,軍政兩界的地方官各有矛盾和分歧,但李中易依然不打算改變軍政分治的制度安排。
畢竟,權柄,尤其是人事、財政和物資的調配權力,只能集中於朝廷,而不可能統一於某個地方官的身上。
否則的話,時間一長,必出藩鎮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