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子,我怎麼覺著,你的那裡越來越圓,越來越大了呢?”李中易故意捏了捏葉曉蘭的隆臀,這小娘子自從生了兒子之後,該凸的地方越發凸出,該翹的部位也越來越翹挺,手感真心上佳。
“爺……您壞死了,奴家不來了……”葉曉蘭羞澀難當,想掐住男人的耳朵撒撒嬌,卻終究沒敢下手。
李青生了兒子之後,膽兒比以前肥壯了許多。以前,葉曉蘭不敢暴露的女兒家固有的各種裝,如今也慢慢的顯露了出來。
以前,李中易並不通農事,只是,佔領了高麗國之後,高麗人令人髮指的落後農業水平,逼得李中易絞盡腦汁的想辦法。
花重金請中原的老農來高麗國,竟然處處碰壁,原因是李中易起初沒想到的,但又合情合理的故土難離。
在這個時代,只要不是天災**,逼得人過不下去日子了,沒誰樂意離開自己的家園。
好在時任開封府左廳判官的劉金山辦事得力,既然花錢都沒有老農願意去高麗國,那麼,就只能從罪犯、刑徒或是負債累累的良民之中去撈人了。
就這麼著,總算是募集了幾百名老農,遠渡重洋,去高麗國指導各地的農業生產。
自從,李中易強行帶回了幾十萬幽薊的移民之後,這些老農又跟著回國,到了平盧。
俗話說的好,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尤其是農業生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平盧地區和開封的地理位置相近,氣候條件也大致一樣,在高麗國只能勉強指導增收的老農們,到了平盧的地界,頓時找到了熟悉的泥土氣息,他們指點起農事來,可謂是駕輕就熟。
目前的農業生產,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自唐代傳下來的曲轅犁,也只解決了翻土深耕的問題,擴大的產量相對有限。
在高麗國的時候,李中易藏著私心,不樂意高麗棒子們的農業技術,太過先進。
到了平盧的自家地盤上,李中易一直揣在兜裡的人工制肥技術,也該派上大用場了,這也是他最近不斷走向田間地頭的根本原因。
李中易畢竟只是個名醫,而不是專業的農業學家,他所掌握的化學知識,大多隻涉及到藥品領域,而無關化肥的事。
不過,儘管不懂透過化學手段製造化肥,但是,跨越千年的見識,恩賜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綠色迴圈理念。
化肥分為化學化肥和天然化肥,工業化的化肥製造工藝,李中易顯然是一竅不通。
不過,增加天然化肥的規模,李中易倒是早有成熟的想法。
人和生畜的糞便,經過發酵之後,都是綠色蔬菜、瓜果和糧食的最佳肥料。
李中易和老農們有過很多次的深入交流,收穫可謂頗豐。在這個時代,也沒有所謂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當朝李相公願意放下架子,和土老農們親切的閒聊,老農民們描述他們的多產方法,惟恐不詳細,惟恐步驟不清楚。
老農民們說的方法,也全都被記錄在案,並用活字印刷成了小冊子。軍政學堂的學生們人手一本,並作為必修課,透過理論考核,並實際操作之後,才能畢業。
李中易比誰都站得高,看得遠,在工業化大生產連影子都看不見的當下,逼著軍政學堂的學子們苦學農事,將來才有糧食大增產的廣泛基礎。
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業生產有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碎片化。除了良田千頃的大官僚大地主之家,一般的自耕農,他們擁有的農田,多則幾十畝,少則僅有幾畝薄田。
如果,當官的只懂爭權奪利,對農事一竅不通,就根本不可能因地制宜的安排本地域內的農業生產計劃。
計劃經濟,這個已經被汙名化的名詞,在農業時代,其實有著遠超想象的劃時代意義。
客觀的說,由於大周的田稅和租賦制度的嚴重不合理,導致的後果也非常嚴重。
比如說,山區地帶和平原地區相比,上交的皇糧國稅,即使酌情減少了,但山區農民的實際負擔依然比平原地區重得多。
又例如,同樣是平原,靠水的上等糧田,一般都被達官貴人,或是有錢有勢的大地主所霸佔。然而,他們幾乎都不向朝廷繳納賦稅,可謂是肥得流油。
然而,朝廷養了無數的冗官和冗兵,這麼多張嘴巴要吃飯,要穿衣,要娶妻納妾,錢從哪裡來?
最終,各種苛捐雜稅,全都被轉嫁到了原本就苦不堪言的自耕農身上。長此下去,當自耕農活不下去,轉化為流民的時候,天下就要大亂了。
由於戰亂紛繁,平盧地區的大官僚和大地主們,要麼被亂軍所殺,要麼逃離本地去了外鄉定居,這就給李中易留下了大搞農業計劃性生產的足夠空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