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中,天子的聲音落下,底下幾個大臣不由面面相覷,一時陷入了沉默當中。
他們印象當中,上一次在出兵一事上,天子態度如此堅定的時候,還是苗地平叛的時候。
如今的場景,至今都讓人記憶猶新。
沒記錯的話,當時天子執意要撤換王驥,底下不是無人反對,但是,即便是那個時候,尚且深受寵信,如日中天的于謙,在天子心意已決的情況下,也勸阻不得。
那麼這次,他們如果要勸,會有用嗎?
相互看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讀出了猶豫之意,於是,在場眾人,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落在了王翱的身上。
作為新任的兵部尚書,出軍征伐這樣的事情,理所當然由兵部出頭,何況,他有一個履歷那麼光輝的前任,如果這個時候也和其他人一樣縮在後頭,傳揚出去,這位王尚書在朝堂上的聲望,怕是要大跌。
感受到其他人投來的目光,王翱也是皺起了眉頭,一時有些猶豫不定。
他當然清楚,這件事情兵部肯定躲不過去,可是如何表態,卻是個問題。
不客氣的說,這應該是他繼任尚書以來,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挑戰。
這個時候他如何表態,很有可能直接關係到,他之後在朝堂上的立身之道,何去何從,確實難以抉擇。
不過,殿前奏對,再是難題,也容不得他思慮許多,稍一沉吟,王翱便有了決斷,上前開口,道。
“陛下,大軍出征並非小事,盔甲,糧草,棉衣,火器,刀劍及其他器械,都需要安排,臣這些日子,剛剛查閱過兵部的存檔,若僅是三萬大軍,那麼大多數物資,都可以在年前點齊,但唯有糧食這一項,臣並無把握,若能解決此事,臣有信心讓大軍如期出征!”
???
這番話說完,沈尚書轉過頭來,對著王翱怒目而視。
整了半天,還是把皮球踢到他這來了是吧?
王九皋你個老東西,給我記著!
來不及過多思索,不出意外的,緊接著天子的聲音便落了下來,問道。
“沈卿,戶部怎麼說?”
都到這個份上了,還能怎麼說?
沈翼心頭苦笑一聲。
如果說,剛剛兵部出頭諫阻,他和王翱二人齊心合力,說不能還能把此事攔下來。
可是,現在兵部挑頭立了軍令狀,壓力就全到了戶部的身上,他要是說不行,天子不把他的皮扒了才怪。
暗暗的剜了旁邊的王翱一眼,沈翼倒是對他也升起了幾分佩服的感覺。
要知道,大軍出征可不是小事,就像王翱自己說的一樣,軍器,盔甲,糧草,這些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還有徵調的民夫,調遣的官軍,馬匹,各項器物,複雜繁多。
如今王翱初到兵部不過半年,竟然就敢在天子面前打包票,能夠將這些事情辦好,這可不是一般的決心。
更不要提,出兵的訊息一旦傳出去,朝野上下必然會議論紛紛,在現在這個局面下,反對的聲音肯定不會小,這個時候,兵部對天子不加勸阻,反而極力配合,王翱的處境,恐怕不會好。
雙重壓力之下,王翱竟然能如此果決,確實是難得。
心中念頭一閃,沈翼知道,到了這個份上,他也沒有別的選擇,因此,只能硬著頭皮,道。
“陛下明鑑,國庫如今確實空虛,去歲的秋糧因旱災減收許多,明歲又大有可能有災情,所以,即便是輾轉騰挪,臣最多也只能支撐兩萬大軍的輜重糧草,再多,恐怕就要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了……”
這倒真不是沈尚書哭窮,而是真的窮。
要知道,大軍出征,不僅要考慮出征前的準備,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輜重和徭役,還要考慮打仗持續的時間,毫不誇張的說,打仗就是在燒錢,不出意外的話,天子說的三萬人,是官軍的數量,最多就是加上一些後勤的部隊,如果要加上徭役的話,那麼,起碼要五萬人往上。
別的不說,這五萬人每天吃飯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既然是要剿倭,那麼,隨隨便便打上個幾個月都是正常的,這段時間以內,這些大軍的糧草是大頭,再加上輜重的補充,不客氣的說,要打多長時間的仗,朝廷就肯定要節衣縮食多久。
而且,這還不夠,除此之外,戰後的撫卹,升賞,同樣也是一大筆錢,各種因素疊加起來,窮兵黷武這個詞,可真不是誇大其詞。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沈尚書是絕對不會贊成打仗的,可是沒奈何,天子都已經開口了,他攔也攔不住,那隻能把人數往下壓一壓了。
看著眼巴巴的望著自己的沈翼,朱祁鈺也嘆了口氣,君臣這麼長時間,他對於沈翼也是有了解的。
這位沈尚書,是個理財好手,但也不是個搖錢樹,要論對國庫底子的清楚程度,他比自己要強,這種大事上,沈翼要麼不答應,只要答應了,就不會胡言。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兩萬人,真的就是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