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太后聞言大驚,險些暈死過去,凌遲為最殘忍的刑罰,民間稱其為千刀萬剮。首先把犯人用漁網類似的綁牢,用力勒住後,面板就會從網洞中突出來。行刑之人拿著小刀,將突出來的肉割下來,每次只割一塊,一直要割到一千刀。若是犯人之前忍受不住,依然痛死,也要割夠。若是尚有殘喘,最後一刀扎入心臟將犯人殺死。整個過程要持續三天,這三天中真是個讓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東太后知道楚王是想報復自己,在自己面前對兒子施行凌遲之法,讓自己體會喪子之痛。之前他並不恨楚王,畢竟丈夫不一定是楚王所害,心中雖然常憤憤不平,倒也不是特別仇視。謀反也是因為昭若桓逐漸長大,知道了父親曾是一國之君,若不是突然暴斃,雖有先王兄終弟及的遺命,也可透過手段廢除這道命令,說不定將來王位就是屬於自己。誰知父親突然就死了,使得王位落入他人之手,昭若桓白白的失去了成為楚王的機會。長大之後,越想越覺得王位應該是他所有,又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鬱鬱寡歡。
昭若桓本有覬覦之心,加之年幼,被有心之人窺出心思,從旁攛掇,越是堅定了要奪回王位的心。他與母親私下商量,東太后覺得此事過大,絕無成功之理,勸昭若桓息了此念。豈料昭若桓已經走火入魔,仗著自小在宮中跟隨習武,自忖武功高強。外面又有人支援,只要事情做的隱秘,焉有不成功之理。
東太后十餘年前開始謀劃,原意是想著若有機會,可以扶兒子上位。若無機會,也就算了,只能認命。東太后見昭若桓心念堅定,心下大喜,這才說出自己早有謀劃,只是身在宮中,無法與外人接觸,一直隱忍不發。此刻昭若桓已經受封岳陽王,有了自己的府邸,可以在外增強實力,自己在宮中為內應。
昭若桓大喜,知道了宮中有很多自己人,行動起來就方便的多。自己在外與人聯絡,已經有人會舉大兵支援,只道必然成功。他們自數月前開始行動,準備在大軍在外,城中空虛之際動手。豈知訊息洩露,昭若恤回到京城將城中的黨羽全部剷除,沒了後援,只得放棄。此次楚軍大勝而歸,太王太后又大限將至,遂鬧了這一出,以期趁亂之際將楚王等人全部殺害。
東太后密謀了十餘年,也不知她用了多少手段,王城之中禁軍有很多都是她的人。東太后動用自己的勢力,讓近日王城守衛大多替換成自己的人,以便到時候動手容易些。本來她打的如意算盤挺好,只是他不該多次一舉先將柳霏霏逼走。若是不動聲色,太王太后病危,柳霏霏必然進宮探視。只要這些人一起,便可將其圍殲。偏東太后顧忌柳霏霏之能,妄圖成事之後將其收在麾下效力,才先將其逼走,之後再收服。
東太后萬沒料到柳霏霏行動如此之快,在她尚未動手之前就已經將他們的計劃查了出來,讓人出城調集軍隊救援。若只是王城之內行事,東太后有足夠的把握成功。可是一旦調集大軍,那就是數萬人。東太后勢力再強,也不過一兩千人,如何能抵擋大軍攻城。
起初靠著城堅,尚能堅持,時間一久自被攻破。又兼沒料到楚王四五人就能抵擋百餘人的進攻,還能全身而退,並上了城門迎了軍隊入宮。一旦大軍入宮,東太后手下的人自然不是對手,很快就將叛亂平息。東太后知道事情已敗,萬難活命,左右不過一死,倒也坦然。
然而沒想到楚王如此殘忍,暫不殺自己不說,還當著自己的要將兒子千刀萬剮,心裡憤恨至極,已經在心中把楚王詛咒千百遍。
此時天已大亮,朝廷眾臣都知道了宮中變故,早已入宮請罪。官職較低的都跪在壽安宮外,官職高的十幾人跪在宮內。一聽楚王要將昭若桓凌遲處死,都覺得昭若桓畢竟是前楚王遺孤,縱然謀反,也不至於受凌遲之苦,傷了皇家顏面,便有人向楚王求情。
誰知楚王鐵了心,方才有人開口,就大怒道:“凡有人求情,視作共謀,同出極刑。”這樣一說,沒人敢再開口。
侍衛早將昭若桓綁好,固定在十字木架上,將網勒的緊緊的,只待楚王下令,便要動手。楚王也不廢話,直接下令用刑。行刑之人拿著一把小刀,先從手臂開始,託著一塊外凸的皮肉,割了下去。小刀極是鋒利,輕輕一割就割下一塊肉。昭若桓自是硬氣,雖是疼痛,卻堅持不發出聲響。
這千刀萬剮是極其殘忍的刑罰,任你鐵血漢子,也堅持不住,只割了十幾刀,昭若桓就堅持不住,叫喊了出來。這一喊,東太后的心疼的似在滴血,大叫一聲,暈死了過去。
楚王讓人把東太后喚醒,冷冷的道:“說出同謀,算是將功不過,可念在他是二哥唯一血脈,饒他不死。”東太后一聽,猶如深水之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顧不了許多,忙道:“我說,你放了桓兒,我什麼都告訴你。”楚王正自高興,準備讓人停手,卻見東太后突然眼睛一瞪,直挺挺的跪著,沒了聲響。
楚王一怔,讓人看時,發現東太后已然沒了活氣。楚王大怒,這眾目睽睽之下居然還有人行兇,情知動手之人還在宮中,下令在宮中搜尋兇手。昭若桓見母親死了,忘了身上的疼痛,大哭起來。
楚王怒極,當著他的面行兇,完全不曾將他這個國君放在眼裡,怎能不怒。他當然知道東太后的同謀是誰,也知道對方害怕東太后把他供出來,才讓人將其殺死滅口。雖然心中明瞭,卻苦於沒有證據,不能將其如何。楚王暴怒之際,突然想到對方既然能在這時輕易殺了東太后,完全也可以殺了自己,為何卻不動手?靜下心一想,明白對方是想激怒自己,把事情鬧大。
此事若是鬧大,死的人定是成百上千,而且還有楚王的至情。如此一來楚王的聲譽就會降低,不論朝廷還是民間,都會議論紛紛。這般倒行逆施,不是仁君所為,必然會將一些勢力逼到對方。一旦鬧的人心惶惶,宮中人人自危,反叛之事必會層出不窮,那時對方再一逼宮,上位就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