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9章 大明需要火車
大明現在真的是非常需要火車,非常非常非常需要火車。
只要有了火車,不僅能夠把大量煤炭便捷便宜的運輸到遼東和西北地區,還能順勢開啟江南廣大地區的銷路。
根據林景春的實地感受,這些年江南地區也不是很溫暖,尤其到了冬季,一陣一陣的寒流那是真的不好受,他覺得南方民眾應該也會喜歡質優價廉的蜂窩煤的。
然而現在受限於交通運輸的問題,南方煤炭價格無法進一步削減,這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民間的購買意願。
所以南方的不少地區現在還是在用木料或者其他可燃物質生火取暖,效率低下,耗費較大,嚴重影響了民眾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
“這簡直是犯罪!”
林景春對此痛心疾首。
蘇詠霖何嘗不想盡快把火車這項技術給點出來呢?
實在是還有不少技術難題沒有攻克成功。
想要把蒸汽機變成蒸汽動力機,尚且需要時間。
之前,蘇詠霖已經絞盡腦汁,想到了火車上的一些關鍵部件,把閥門、軸承、連杆機構等等自己所能想到的概念全都傳達給了技術人員。
在他的指導下,技術工人們鍛造出了一些相關部分的簡單樣品,進行了初步演示,蘇詠霖自己也畫圖用來演示蒸汽動力的轉化使用方式。
盡管他自己不具備動手能力,也不會冶鐵,但是這種行為似乎給技術人員們帶去了全新的思路。
共和紀年之後,技術工人們開始竭盡全力的攻克齒輪難關,朝著蘇詠霖指出來的方向實現蒸汽機向動力機的轉變,取得了一定成果。
比如他們已經搞清楚了蒸汽動力機的運轉原理,開始向著實操轉變,但是這的確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試錯成本。
而鐵軌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蘇詠霖用古代有軌車輛做例子,告訴他們火車也需要軌道,而和古代有軌車輛不同的是,火車的軌道不僅需要傳統的木枕,也需要鐵制軌道來配合車輪。
因此在火車的設計上,從一開始就要讓火車車輪之間的寬度配合好鐵軌的寬度,使得火車能夠在鐵軌上順利行駛。
這個原理很簡單,古代有軌車輛也是如此執行的,不過動力不同罷了。
用蒸汽動力取代畜力,這是很明確的目標。
隨著蒸汽動力機的技術進步,時間來到共和二零一七年的時候,技術工人們已經開始在中都城外東北地區的一條路上開始嘗試鋪設實驗性質的鐵軌。
他們需要讓初具雛形的蒸汽車輛在軌道上跑起來,只有跑起來,才能確定蒸汽動力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具備強大的研究價值。
如果燃燒起來産生的蒸汽動力真的能讓一輛大車以遠超畜力的速度運轉起來,那對於大明來說,就是“蕪湖起飛”四個字。
這無一不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
因為能夠用來鍛造重要零器件和鐵軌的鋼鐵都是目前明國鋼鐵冶煉水準的最高階産品,用最頂級的焦炭冶煉出來的最高階的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