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政治不再是官員才需要關注的事情,而應該成為全民共同擁有的東西。
每一個人都可以談論政治,都可以討論並且評價政治人物,政治不再需要諱莫如深,茶館兒裡再也不會寫著【莫談國事】。
他主動向民眾們傳達中都朝廷的政治運轉方式,告訴他們中都朝廷的一系列重要人物,並且將自己對他們的評價也告訴民眾。
他重點表揚辛棄疾、田珪子、孔茂捷等在民眾工作方面盡職盡責的優秀人才,讓民眾知道他們,瞭解他們,不再把他們當作神秘而不可觸犯的存在,而要當作一個日常熟人一樣對待。
權力屬於全體民眾,如果這樣的概念深入人心,那麼包括蘇詠霖在內,所有掌握權力的人,都不會是什麼神秘而不可觸犯的存在。
如果秉持著這樣的態度,蘇詠霖相信大明的政局不會陷入困頓之中。
從二次會議結束之後的兩年裡,民眾代表會議在各地的確立的確給多地官府帶去了非常多的困難局面。
尤其是不信任提案制度的確立,給官員們帶去了極大的震懾。
官府有很多想要做成的事情都被民眾代表會議否決了,官府的自主行動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沒有民眾代表會議的審核許可與簽字蓋章,他們動不了屬於民眾繳納的留待地方使用的賦稅。
一些有著強烈上進慾望的官員受到了壓制,對現狀強烈不滿,但是又不敢挑戰不信任提案,對此心情抑鬱。
而心態相對平和的官員則感到如魚得水。
蘇詠霖開始廣泛宣傳自己喜歡的政治人物曹參,將他蕭規曹隨的故事做了新解,開始全面在全國範圍內解釋自己眼中的有為和無為。
接著他表達了自己對無為政治的期待,要求各地官員放平心態,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廣泛追求毫無意義的政績,要求他們領會曹參的政治智慧。
有人上書蘇詠霖,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官員們失去上進心,並且進一步讓國家失去活力,大明會變成一潭死水。
蘇詠霖則回信給這些人,告訴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官員們的上進心會把一潭死水煮沸,把民眾煮熟,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
他講述了按部就班和蕭規曹隨的意義,要求官員們學會新時期的為政之道。
至於一潭死水的擔憂,國家則有著名為緊急狀態行動準則的糾正工具,可以彌補無為狀態之下動員力不足的問題。
大明可以有為,但是在涉及到最廣大民眾的問題上,尊重規則、講究無為,那是最好的。
蘇詠霖的態度進一步推動了大明國內政治風氣的整體轉變。
建國初期的那種狂飆突進式的乃至於甚至有些野蠻的命令式的政治風氣得到了扭轉和改變,預算會議和民眾代表會議上所達成的目標則成為了官員們重要的行動準則。
突發狀況什麼時候都有,為了應對突發狀況,緊急狀態制度也被進一步完善,什麼時候啟動緊急狀態制度,什麼時候行政命令壓倒一切,這些都在緊急狀態制度之中有著嚴格的規定。
蘇詠霖不斷地試圖為明國的國家政策作調整,打補丁,雖然他不在中都,但是他在地方上的一言一行總是能夠極快的影響到中都,進而影響到整個大明。
只能說他的存在過於特殊。
在這些事情之外,蘇詠霖唯一特別關心的,就是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