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6章 救濟院
救濟院的存在是蘇詠霖對於全體國民付出的一種回饋,也是對民族傳統美德一種繼承。
比起歷朝歷代形式大於內容的救濟手段,蘇詠霖設下的救濟院更接近於蔡京的理想。
當年蔡京是真金白銀大手筆花錢,給國民搞兜底福利,福利專案之寬廣深遠曠古爍今,支出財政之龐大弄得統治階級無法忍受,最後將他罷黜拋棄,使他身敗名裂。
雖然他的理想破滅了,儒家門徒們對大同社會的最後一次努力嘗試也失敗了,但是蘇詠霖將其理想中的光輝繼承下來了。
洪武三年開始,他就開始下令建設救濟院。
到洪武十一年年底,大明每一個縣都設下一所綜合救濟院,屬當地複興會組織監管。
另外救濟院雖有專人管理處置,但該縣內一切複興會員不分職務高低,皆有擔任志願者服務於救濟院的義務,每年都有義務指標。
救濟院專門針對鰥寡孤獨者和無人照拂的孤幼兒童,將一縣範圍內的鰥寡孤獨者和孤幼兒童統計出來,納入福利覆蓋範圍內。
生活不能自理的鰥寡孤獨老者和孤幼兒童會被接到綜合救濟院裡面由國家財政出資贍養。
老者會贍養到壽終,孤幼兒童不單會養育他們成人,也會安排他們入學讀書,學習技能。
財政部和複興會監察部每年都會派人巡查全國各地的救濟院,核實當地救濟院的賬目。
為避免全國各地救濟院成為樣子、門面工程,蘇詠霖還囑咐各地天網軍專門分出一部分精力針對救濟院,但凡有發現不法者,立刻上報。
敢有利用救濟院物資、現金流牟利者,視為重罪,嚴懲不貸。
當時有些官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會給朝廷財政帶來巨大的負擔,且贍養鰥寡孤獨從來不是朝廷該做的事情,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麼實質性舉動。
蘇詠霖反駁了這種看法,一力堅持推動救濟院的建立,隨後的事實證明,這一部分財政支出遠沒有預想中的那麼龐大。
在其他各項政策跟得上的前提下,全國各地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鰥寡孤獨者需要贍養。
原因就是大家都有土地,有工作,人身安全有保障,人均壽命有了長足進步,一個普通農家家破人亡的機率被蘇詠霖竭盡全力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沒有土地兼併,就沒有那麼多家破人亡。
沒有那麼多家破人亡,也就沒有那麼多鰥寡孤獨。
沒有那麼多鰥寡孤獨,救濟院的財政支出壓力也就沒有那麼大,一個縣域之內的鰥寡孤獨者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數量。
這屬於一個正向迴圈。
封建王朝那是作繭自縛。
他們原本是毫不關心農民的,但是當青天大老爺把一份包裝良好的資料拿來給他們看,讓他們看看農民到底有多慘的時候,他們便彎下眼角,做出要流淚的樣子。
然後他們大力宣揚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給自己蓋一層遮羞布,讓自己看上去顯得光芒萬丈,好增加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但是又如狗改不了吃屎一般,他們實在是不能壓抑自己的慾望,無法拿出他們搶到手的利益給到窮人去改善他們的生活。
窮人如果都能喝酒吃肉,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於是他們一邊男盜女娼厚顏無恥,一邊竭盡全力給人家整破産,鬧出那麼多鰥寡孤獨者,以至於蔡京稍微良心一點,朝廷財政就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