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明國的經濟進軍
對於金國上層貴族們來說,如果需要瓷器來裝點門面,直接從南宋進口就好了,沒必要投入大筆資金恢複瓷器産業。
正是所謂【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反正南宋每年還要給他們那麼多歲幣,歲幣都是提供給上層貴族享受的,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蘇詠霖接手的北方瓷器産業就是一個爛攤子。
除了規模龐大的磁州民窯依舊頑強的燒制著民間需要的粗瓷大碗等等物品之外,基本上沒什麼藝術上的成就。
明國建立之後,蘇詠霖和明政府最大的任務是完成社會革命、恢複農業生産、推進科技創新等等,對於燒制瓷器這種藝術上的事情不是很上心,也覺得沒什麼必要。
只要能給民眾提供足夠的日用品就足夠了,高品質瓷器對於民眾來說沒什麼意義,是以燒制始終沒有恢複。
而南宋則因為工匠們大量南逃,基本上繼承了北宋的瓷器燒制技藝,他們有著廣闊海洋市場和大量內外需求,所以對於燒制瓷器的藝術有十分強大的動力去研究。
於是浙江地區的陶瓷業也得到飛速發展,龍泉窯燒制的粉青和梅子青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景德鎮窯因為定窯工匠的大量南下而革新了技術,燒製出了大量珍品。
修內司官窯的産品也因為政治需求和經濟需求快速恢複,基本達到北宋的水平。
如此一來,此消彼長,明國瓷器産業全方位被南宋吊打,無法在正常的商業競爭中獲勝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之前明國雖然也有朝廷官員商議是否要設立大明官窯來燒制瓷器,但是被蘇詠霖否決了,認為當前這是沒有必要的。
民間沒有需求,官方也不主動扶持,明國瓷器的競爭力那還真的不太夠看的。
不僅瓷器,南宋出口創彙拳頭産品之一的茶葉在明國也沒什麼發展前途。
一來好的茶園基本上都在南方,二來明國上上下下也沒什麼人有閑情逸緻去品茶——有那個閑情逸緻的基本上都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行動中被掛東南枝了。
革命不香嗎?
公審不香嗎?
清算不香嗎?
把上等人掛在東南枝上做掛件不香嗎?
為什麼要品茶?
大明的複興會員們和熱心圍觀群眾們滿臉問號。
中高階絲綢産業在大明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同上。
因為這樣的原因,茶葉、瓷器、絲綢等南宋出口創彙拳頭産品,大明是一樣也打不過,三大件全面落敗,完全搶不來市場。
沒有市場的情況下設定部門也就顯得沒有必要。
蘇詠霖為了保全【國家珍稀藝術】所做的唯一努力就是把民間散落的原先官窯內的瓷器工匠們和其他擁有技術的工匠們一起搜羅到工部備案,然後給他們一點資源讓他們多少燒一些瓷器,維持技術的傳承。
也算是為以後恢複瓷器燒制的盛況做一點微小的工作。
很顯然,這點微小的工作的成果無法對商業大局産生什麼影響,若要翻盤,果然還是要靠軍隊。
明宋戰爭中大明獲勝,商業競爭已經被甩在一邊,國力競爭才是主流。
於是乎茶葉司和漆瓷司應運而生,將為大明全盤吞下南宋發達的瓷器産業和茶葉産業,使之成為大明的國營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