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堤坡面理
進入臘月,宋金兩部主力部隊在大名府相會。
整個大名府戰場,宋軍河北方面軍合計禦營前軍、右軍、水軍,累計戰兵六萬出頭,隨營民夫七萬餘;金軍合計隆德府行軍司五個萬戶、河東方面努力支援的四個萬戶,外加大名府本地行軍司的四個萬戶,攏共十三個萬戶,有戰兵步騎十三萬眾,另有數字不定,往來負責後勤轉運的民夫,也就是簽軍約二三十萬眾。
雙方兵力對比,即便是不用強調金軍那前所未有的六七萬強大騎兵叢集,也絕對是強弱明顯的。
除此之外,金軍還掌握了幾乎周邊所有郡縣的行政權、控制權,能確保外圍的支援與排程,更重要的一點是,那個週四十裡,扼河北要沖的大名府首府元城,依然在金軍控制下。
如此局面,再加上北面的杓合、阿裡,東北面的王伯龍,其實金軍一上來便有隱隱合圍的姿態。
從金軍這個角度來看,宋軍已經內外交困,倒也沒差。
當然了,就宋軍這個佈置,合不合圍也沒有意義——宋軍似乎也不準備走,就準備這麼內外交困的不定還想虎口拔牙,當面強吃下元城呢。
閑話少見,轉回眼前,只說金軍連營連壘,場面浩大,自詡撼山移海,但實際上,進入臘月後的前幾日,戰況卻有些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這倒不是說戰事不激烈、場面不大,而是說只金軍單方面捱打而已。
面對著偌大的元城,宋軍分門別類,三面陸地起砲,一面河上行船,轟擊不停,與此同時,軍隊分劃有致,或挖掘地道,或平整土地,或開始正式搭建巨型攻城塔,或集中小型拆卸式弩炮和八牛弩定點清除元城上的比較有威脅的塔樓。
與之相比,元城內的金軍也沒有氣餒,在幾乎一望無際的援軍抵達後,整個城池裡的守軍也士氣陡增,一些城內自己倉促組建的砲車也開始隔牆還擊。
並且在進入臘月後,幾乎每一夜都會派出小規模敢死隊出城破襲。
但是,城內和城外相比,一則砲車數量規模、位置靈活性全都受限,二則宋軍有一道很明顯的環城內壘,破襲也常常無功而返,所以總歸是落入明顯下風的。
而這麼一日日過去,元城雖然稱不上四面楚歌,但也的確遭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與動搖,七八十個角樓在數日內被集中摧毀了十幾個最具威脅性的,部分牆體開始在砲車的轟擊下出現裂口,傷亡也開始漸漸成為城內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
甚至,城外不清楚的是,高景山為了確保繼續起砲和修補城防的木材與建築材料,以身作則,居然連自己的府邸都拆了,整日只在翠雲樓盤桓……而且翠雲樓之所以留下,也只是因為這裡是城池北半部的內裡制高點,方便觀察、指揮罷了。
而這些天裡,黃河西面的金軍大隊,莫說撼山移海了,根本就連全面出擊的機會都無,因為他們第一時間便見識到了萬戶阿裡與杓合提醒的宋軍水師之利。
坦誠說,金軍對水師仗著河道的阻斷能力是有預料和認識的,之前淮上一戰,韓世忠的海舟入淮便使得金軍大隊喪失了過河的可能性;後來張榮率梁山泊水師入黃河,控制黃河河道,更是形成了一種戰略優勢,基本上絕了金軍從下游大舉南下的心思;便是這一次,金軍彙集而來,本也是做了趁著黃河封凍的空檔期,掃蕩嶽飛部的心態。
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也真沒有對水師在這種狹窄地形的強大控制能力有足夠的認識。
當然了,很快啊,他們就意識到了,所謂的甲冑、戰馬,還有密集的軍勢,在移動著的八牛弩面前,幾乎就是一個笑話。
幾百步寬的黃河河道,和黃河兩側六七百步的絕對威懾距離,瞬間讓金軍喪失了某些不切實際的心思,也使得金軍徒勞氣勢驚人,卻伸展不開手腳,無法支援元城。結果就是,城內因為宋軍的包圍與明顯的兵力對比,陷入到了明顯的劣勢,但本該反過來包圍宋軍且也有明顯兵力優勢的外圍金軍卻因為宋軍水師的存在陷入到了不能組織起攻擊的尷尬境地。
甚至,在宋軍水師的護佑下,宋軍的後勤物資還依然源源不斷順著黃河轉運過來。
這種情況,坦誠的講,並沒有超出金軍高層的想象,但依然給士氣造成了強烈的影響。
“將軍隊四散開來,散個兩百裡,一起渡河又怎樣?他張榮有幾艘能裝八牛弩的戰船,真能攔得住?”
“分散渡河了又如何?河對岸又不是沒有阿裡將軍與杓合將軍……渡河了,這麼窄的地,兩側都有八牛弩,難道就能鋪展開兵力去攻了嗎?”
“哼……恕我直言,杓合跟他部屬都是渤海人,所以才攻不下!”
“如此這般,不如勸高都統早降,請女真勇士自己來打便是。”
“便是女真,阿裡將軍不也作戰了嗎?他的話也聽不得嗎?”
“阿裡將軍當年雖勇,如今卻已經老了!”
“故此,這大金國便只有你金牌郎君管用?對面可是有六萬宋國披甲禦營的!你這般強橫,拿你的萬戶過去試試如何?!我們樂的過河來休整!”
充當金國主力營盤核心點的李固鎮中,立著兩面旗幟的某個大戶人家院落裡,隨著阿裡與杓合又一次渡河拜謁,一場軍議也隨即在萬戶這一層級再度展開,但很快軍議上便發生了爭吵,而且爭吵也很快變得激烈、混亂與偏移起來。
面對這種情況,兀術早就有些不耐了,而與此同時,與兀術並排坐在上首的元帥拔離速卻偏偏一直面無表情,且一聲不吭,不免讓魏王殿下有些謹慎起來……他不想喧賓奪主,尤其是這場爭吵表面上是一回事,實際上內裡跟拔離速的權威有直接關系。
不過,耳聽著爭吵越來越脫離戰事本身,這位金國執政大王到底是不能忍耐,其人稍作猶豫,終於回頭示意,讓身後太師奴附耳過來:
“告訴元帥,請他放心處置完顏奔睹,怎麼處置俺都只會贊同與配合!”
太師奴會意,立即趁亂轉到完顏拔離速身後,再度貼耳以對。
這算是猜到正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