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私信
戰火為何而燃?
這個問題簡直愚蠢到如‘秋葉為何而落’一般。
甭管是天冷無法吸水,還是礦物質累積,秋葉紛落本是自然之道……同樣的道理,到了眼下這個局面,全面戰爭狀態已經持續了十年,沒必要再一遍遍強調什麼兩河百姓受了多少苦,或者關中被劫掠了多少次,乃至於中原有多少城市被屠,甚至都不必將靖康恥給搬出來了。
早在今年初秋,趙宋官家從南方回來的時候,所有人心底就都知道要打了,便是金國高層在尚書臺的時候,大家聽了秦檜與兀術的論斷,也只是點點頭,心中暗叫一聲來了而已!
唯獨所有人都知道一定會打,一定要打,都已經曉得這座山要崩,那塊地要裂,可真到了山將崩地將裂那一瞬間,不論南北,還是會忍不住眼皮一跳、發根一豎、心裡一驚罷了。
且說,十月初,初冬已至,但天氣尚暖,黃河水量依然豐沛,幾條舊道依然能通大船。
在經歷了秋末十來天的動員之後,因為趙官家是從京東的子路埽正式下達的旨意,所以宋軍也大略是依照自東向西進入戰鬥狀態,而這其中,稍有例外的便是陝州——李彥仙部早早握有宋軍在河北的唯一一個正經城市平陸,周圍部隊也早早對河中府進行過數次輪戰式的包圍,所以此次算是輕車熟路,一旦接到旨意便即刻發兵。
換言之,僅僅是十月一開始,宋金兩國便已經開啟了自風陵渡至渤海,長達一千七百裡的戰線。
這還不算,可以想象,隨著韓世忠與吳玠依次發動,戰線繼續綿延到河外,那麼這場戰爭的戰線極端長度,很可能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三千裡之廣。
初冬的太陽溫暖而不耀眼,初冬的雨水淅瀝而不陰晦。
東海之濱,早已經按捺不住的李寶接到軍令,即刻與副將崔邦弼一起率軍出港,帶領著數量並不能對金國海軍形成壓制的海船北上,卻越過了軍事任務需要他壓制的馬谷河口,甚至越過了河口北面的滄州大山,直奔滄州小山而去。
彼處根本就是昔日偽齊水師都督、如今的金國海軍副都統李齊所率金國海軍所在。
其實,李齊作為當日的登州豪強兼海盜頭子,靖康之後也曾一度組織義軍,號稱要順河而上去勤王。然而,時也命也,當日同為山東義軍裡的好漢,李寶、李逵、劉和尚、徐大刀、扈成、杜彥、吳順、李璋這些人未必誰就比誰差,但往往就因為一個念頭一點時勢,就隨波逐流的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孰是孰非或許已經有了定論,但誰能笑到最後,尚不能有定論。
京東東路的青州這裡,田師中在接到旨意和軍令以後,冷靜異常,但他沒有匆忙發兵,反而是按照慣例,主動向自己岳父張俊進行了細致的彙報……在張俊點頭後方才下達了全軍渡河,先集中兵力搶攻厭次,再分兵攻取招安、商河、無棣、樂陵的進軍命令。
非只如此,在將前鋒任務實際上託付給了張俊的幾個子侄、心腹之後,田師中依然選擇了留在青州,與張俊一起用了一場宴,一場只有兩個人的宴席。
這對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私下說了什麼,沒人知道。
再往西,濟南一帶正在下雨,而這一段黃河戰線卻平靜到近乎於沉寂的地步,此處屯駐的禦營前軍重兵集團作為最早被動員的物件,早早往上游集結去了,而雨水中,卻是無數被徵召的京東百姓不顧泥濘將此地的倉儲向上遊輸送不停……迷濛的雨水之下,咋看路上景色,似乎與當日劉豫征伐東平府時的情況並沒有什麼不同。
東平府東阿城,接到旨意後的京東西路經略使萬俟卨早早來到了這個物資轉運要地。
而今日,面對著忽然出現的一場初冬小雨,在視察完今天的倉儲情形,並下令給所有民夫中午多熬兩碗粥後,萬俟經略拒絕了幕僚們的跟隨,也摒除了這些人的阿諛,一個人登上了東阿城的北城門樓,然後一言不發負手向北望去,任由雨水打濕自己的紫袍。
如果是天晴的時候,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到濟水對岸的吾山,甚至在豐水期,都能隱約看到吾山後方其實並不遠的黃河河道,但此時冬雨紛紛,天氣陰沉,卻並無一人知曉萬俟元忠到底看到了什麼。
又為何沉默不語?
東平府西側便是子路埽了,在趙官家親自出現在河對岸,而三太子訛裡朵又忽然身亡後,大受震動的聊城知縣做出了獻城這個決定,而且也成功將宋軍在第一時間迎入這個軍事重鎮。
但出乎意料,嶽鵬舉並沒有選擇繼續以聊城為突破口擴大戰果,而是一面下令讓田師中速發下游棣州,而自己和本部主力卻選擇了從更上游的子路埽進發。
集中了多達四萬的禦營前軍、水軍聯合部隊自此處大局渡河,鋪天蓋地之勢實打實的告訴了天下人,宋軍北伐了!
渡河既成,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以泰山壓頂的姿態迅速奪取了河對岸的觀城。
然後理都不理身後聊城的那一萬多可能還沒撤幹淨的金軍主力精銳,直接繼續向西,迅速掃蕩朝城、六塔集等地,並於第二日便奪取了商胡埽,使得禦營水軍毫無阻礙的開入黃河東流道。
這是河北地區黃河三道五岔中自南向北數的第二條河道,而且是主幹道之一,是有一定戰略意義的。
不過,正如阿裡面對著嶽飛的主力毫不猶豫的放棄了聊城,直接北走一般,商戶埽內的戰船、器械,也早早被守軍一併帶走,眼瞅著應該是早早送到大名府前的馬陵道口了……很顯然,金國大名府行軍司都統高景山保持了清醒,也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合理戰略決策。
也就是在真正能做主打大仗的人到來前,保持有生力量,進行戰略收縮。
而同時,隨著宋軍渡河,金軍開始放棄了最後一絲幻想,大名府周邊,到處都有金軍拉壯丁,搜刮可能有用的糧草、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