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出現,簡直顛覆了他們對傳統科學家形象的刻板印象,讓人在心底潛意識地不敢相信,閃光燈此起彼伏,瘋狂閃爍,記者們爭先恐後地捕捉著她的容貌,渴望將這一震撼的訊息傳遞給世界。
杜若接過主持人遞來的話筒,聲音清晰而有力,緩緩展開話題。
“感謝各位領導和媒體朋友們的蒞臨,今日,能向大家介紹我們實驗室未來的研究規劃與發展方向,我深感榮幸。”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力學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它不僅是基礎科學探索的基石,更是未來技術革命的催化劑。我們的實驗室在未來,將致力於以下幾個核心研究方向。”
“首先,我們將持續深入探索量子糾纏的基本原理,旨在揭示其在微觀世界中的運作機制。這將涉及到對量子態的精確制備、操控和測量技術的研究,以及對量子糾纏在不同物理系統中的行為進行實驗驗證。”
“其次,我們將推動量子糾纏技術在量子通訊領域的應用。我們的目標是實現遠距離、高安全性的量子金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為構建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我們將探索量子糾纏在量子計算中的作用。透過構建量子糾纏網路,我們希望能夠實現量子位元的高效連線和操作,從而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發展,解決傳統計算機難以攻克的複雜問題。”
“最後,我們還將關注量子糾纏在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感測中的應用。利用量子糾纏的特性,我們可以極大地提高測量的靈敏度和精度,這對於材料科學、生物醫學以及環境監測等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的研究不僅聚焦於理論的深化,更注重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的拓展,我們期待與全球的科研同仁一起,共同開啟量子時代的輝煌篇章。”
隨著她的講話結束,臺下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記者們紛紛準備提問。
主持人按照既定的流程,繼續向她詢問了幾個有關r不等式的專業問題。
杜若從容應對,一一作答,談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時,眼中閃爍著自信和熱愛的光芒,令人不自覺地想要跟著她去探索,去傾聽。
隨著流程的推進,終於到了記者自由提問的環節。
杜若保持著不卑不亢的姿態,站在臺上,目光在臺下的記者中掃過,隨意地指了一位記者,接受他的提問。
被杜若選中的記者站起身來,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科技新聞記者,手中拿著錄音筆,好奇問道:“杜若教授您好,我是《科技前沿》雜志的記者,您剛才提到了量子糾纏在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我想問,您認為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他話音落下,杜若禮貌頷首,認真回答說:“其實面臨的挑戰有很多,沒有最大的挑戰,只有做不完的挑戰。目前來說,量子糾纏態的穩定性和保持時間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量子糾纏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環境噪聲的影響而迅速退化,這被稱為量子退相幹,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量子糾纏態,是我們需要挑戰去解決的一個技術難題。還有……”
她極具耐心地回答記者的問題,專業和深度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對她的科研能力不敢有絲毫質疑。
另一個記者緊接著提問:“您如何看待您最新的研究成果r不等式在物理學界爆發革命性的討論?您這麼年輕,有信心未來達成超越愛因斯坦的成就麼?”
杜若笑著回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很榮幸我能在這個時代,留下屬於我的特殊印記。
愛因斯坦是我非常崇拜且敬佩的科學家、思想家,他的成就無疑是偉大的,且不可磨滅的。科學的成就不分高低,每一位科學家都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為人類的知識寶庫添磚加瓦。
r不等式或許在物理學界引起了一些討論,但這只是我們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小步。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科學家能探索出一大步。
我們這一代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幸運,也是使命。身為科學家,我當然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探索未知,去挑戰極限,這是對前人智慧的傳承和發展。”
記者刁鑽的問題被巧妙的回答,現場忍不住響起一陣掌聲。
接二連三有人繼續提問,無論是何種問題,都被杜若淡定從容的應對著。
臨近提問的尾聲,有人提問:“剛剛主持人介紹說您接下來也會去b大兼職教授,來為更多人傳授量子力學方面的知識,為國家培養重點人才。請問a大和b大同為國內一流學府,同時向您丟擲橄欖枝,您為什麼最終選擇了b大呢?”
清冷且疏離淡然了一整場的杜若難得表情有些生動的笑了下。
“這個啊,聽說a大禁止師生戀,我男朋友在a大上學。”
場內氣氛一瞬間凝固了,似乎怎麼也沒想到是這麼個原因。
記者追問:“您男朋友是a大的在校學生麼?你們學歷差距如此大,請問是怎麼在一起的呢?”
杜若淺笑:“不好意思,今天是實驗室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不是我的個人出道發布會,私人問題不予回應。”
她越是不回應,現場人的八卦之魂越是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