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和吧!”疑成公主開口,看向那個快小自己四十歲的丈夫,心中罵道:“短見識的蠢豬。”
若是沒有這種豬隊友,長安城破,指日可待。
隨後李世民便和頡利可汗在便橋結下盟約,殺白馬作誓,送了幾千兩黃金,白銀,和數千匹絲綢,各種瓷器,茶葉,美酒……若非頡利可汗害怕義成公主……只怕還要帶個宗室女回去和親。
唐代為人詬病的一個,就是和親政策。
不過確實政治意義重大,為以後的“自古以來”,做出了依據。
頡利突厥退去了兵馬,那邊突利也不可能死磕,要求建立邊境鹽茶交易的榷場,不能阻撓鹽和糧食的交易。
李世民自然是答應了下來,他們要糧食和鹽,茶葉,絲綢的交易,大唐也要馬匹和畜牲。
只是開闢榷場,容易造成對邊境將領的腐敗,和倒戈。
但突厥貴族更容易腐敗,他們是馬背上的政權,逐水草而居,而商貿的交易,可以令貴族在邊境城池居住,只需要讓奴隸去放牧就可以了。
突厥退兵。
李世民心中鬆了一口氣。
突厥消停了,只是稍微減少了一些壓力。
山東大旱了,河南大旱了,太原蝗災已經初見苗頭。
但好在當地世家大族已經知道可以捐錢糧買官的政策了。
加上突厥退兵,李唐不像是短命之相,因此已經有人開始做吃螃蟹的人了。
工部以工代賑,重建因戰亂摧毀的城牆,這回要壘得又厚又高。
又派出官員,修建水利,大旱之下,就是要萬眾一心。
又免了災區的稅,現在李唐朝廷是徹底窮了。
軍隊方面,正在搞屯田,開闢荒地。
同時李鄲道獻計,將人在地在,人死地失。
不如將旱區重災區百姓遷移一部分去南方,如今地氣南移,北方多災,在南方起碼餓不死。
李世民覺得可行,順便可以把北方那些旱災地區的世家順便分宗一部分到南方去。
這是個陽謀。
那些世家大族自然是餓不死,但是太多庶出的子弟了,自己家保留田產可以不用動,分出一部分南移也有條活路。
這條計策和捐錢糧買官合用有奇效。
當下山東也好,河南也罷,大量世家旁支庶系,向南遷徙。
一些沒有關係的遷徙到了湖南,廣西,嶺南之地,跟當地土著鬥法,想來應該會加速他們的漢化。
一些有關係的,不願意往太南遷徙的,便在AH,江西,等稍微富饒些的地方定居下來。
而原本大旱的地方,也有一些沒那麼旱的,或者靠近河道的地方,也是可以養活一些百姓的。
這麼一大串政令下來,到底歸附了一些民心。
而等著孫真人到達長安,李鄲道也終於被李世民想起來有佈陣之功,要封賞的。
李世民對李鄲道其實是有些忌憚的,佛也好,道也好,總是要搞一搞平衡的。
但是佛門實在不上道,目前還沒有成功穩定聯絡上他的。
或者說能聯絡上的,被道家斬了。
而且群臣信佛者多,皇帝通道,就可以形成制衡,所以李世民也只能暫時親近道門。
孫真人一路講學,被各地世家接待,官府厚譽,有著“醫家聖賢”的名號,如今進京,正是給李世民新增“德行”的好機會。
作為孫真人的弟子,在朝為官,有功之臣,那些封賞也不能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