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鄲道笑著道:“倒是我們誤會多了。”
那在缸中的龍女更是心涼一截。
李戚氏道:“我倒是聽過這樣的事情,不過是寡婦的事情,寡婦一個人被公公婆婆虐待,鄉里另一個讀書人看不眼了。”
“於是幫那個寡婦幹活。”
“於是便傳出風言風語,說是寡婦和著這個書生,將丈夫害死了。”
“連著她公公婆婆都信了,要將那寡婦浸豬籠。”
“後來呢?”
“書生名聲臭了,被書院除了名,想當教書先生,地方都說他品行敗壞,餓死的。”李戚氏說道。
李鄲道聽了道:“普通人都只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稍微會思考的,就是流言蜚語猛於虎。”
“但本質還是,君子合德,就算幫忙,也要以不以惹起他人誤會的方式去幫。”
李鄲道又講了智子疑鄰的故事。
“言行舉止,合乎道德,他人沒有可以抨擊的地方,這才是根本。”
“像是叔叔你,若是說沒有喜歡,為何三翻四次不顧家裡人勸阻,與之相會?”
“為何不是白日,而是深夜?”
“為何獨自一人,又沒有旁人可以作證?”
李鄲道說道:“百姓只要有合離的懷疑,就可以說出來,便不是造謠。”
“那書生,和寡婦真的沒有情嗎?”
“還是有情?只是剋制住了?”
“其處理事情的方式就錯了?”李福德很快就悟到了。
“可是如果處處講究?那不是偽君子嗎?合乎情理的感情也不能有嗎?”
李鄲道說道:“孔夫子說,仁是克己復禮,叔叔,你學了這麼多,難道不明白嗎?”
李福德點頭:“原來如此。”
“為人如此,為官如此,不能說因為情理,就不合乎道德規矩,這也會成為別人抨擊你的地方。”
“天下受苦者眾,不能以泥人之身,渡人過河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叔叔,你要先自身到了,達的境界,再去兼顧他人的博愛,要不然,就只能是小愛,男女之情的私愛,慾念之愛。”
李寶京驚訝李鄲道哪裡來的歪道理,不過確實很有道理。
總結就是:不能叫別人說閒話,愛惜羽毛。
李福德明白了:“好。”又道:“如今明白,我只是憐憫於他,又無別的辦法,只能出此下策,或許有一日,我能定涇河興廢,便可堂皇大勢壓之,審判陰陽神鬼。”
李鄲道聽李福德這麼一說,頓時感覺不得了啊,不得了啊!叔叔你的野心這麼大啊?
“嘴皮子是嘴皮子。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李鄲道說道:“叔叔你昨晚的行為就完全不一。”
“正言,正身,正行。”
李福德將一家人緊張的誤會解開,反而鬆了一口氣。
李鄲道便藉著這個機會道:“正好我要去雲遊,可以幫你將洞庭龍女送回洞庭湖去。”
一時間沉默。
“你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