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明堅從勃固獲得羅萬化接見後,立即用商船向日本傳信,通知範禮安進入中國傳教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讓他到澳門與他匯合。
羅萬化在與羅明堅的會談中,還提到了利瑪竇。他建議羅明堅到京師的時候,最好帶上利瑪竇,因為這個人“簡在帝心”。
這讓羅明堅大為驚異,因為利瑪竇萬曆六年才從里斯本到達果阿。去年七月,在果阿學完神學的利瑪竇被任命為科欽的神父,此際他應該在科欽傳道。
雖然在果阿的耶穌會內,利瑪竇和羅明堅都是堅定的沙勿略主義者,兩人的關係比較近,也經常通訊,但羅明堅可以確認,利瑪竇此前和中國沒有絲毫的聯絡。
遠在萬里之外的皇帝是如何知道果阿有一個傳教士對中國感興趣的?而富有四海的皇帝陛下為何會知道名不見經傳的利瑪竇這個人?他當時就把這個問題向羅萬化問了出來。
羅萬化聽說利瑪竇原來是這麼回事兒,也有點懵逼,心說我哪裡知道利瑪竇是什麼鳥人?我只是聽過皇上提過這個人名而已。但出於維護總督逼格的考慮,他只能繼續莫測高深的笑了笑,並暗示了一句:“也許......吾皇對你們弗朗機的瞭解超過了你的想象。”
羅明堅心說我信你個鬼,利瑪竇籍籍無名,中國皇帝要有多閒得慌,才能從情報中關注到這個人?而且就算果阿的中國商人中有密探,那密探得多閒得慌把果阿聖保祿學院的一個學生的名字上報給皇帝知道?
羅明堅百思不得其解。在排除所有可能後,他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這是耶穌的啟示,意味著利瑪竇才是開啟中國大門的鑰匙。
於是他同時將急召利瑪竇的信件送往果阿,要求文森斯大主教立即派利瑪竇前往澳門。他和範禮安將在澳門匯合利瑪竇,然後到北京晉見皇帝。
同時,他將自己與羅萬化之間的會談向文森斯做了彙報,並請他把羅萬化關於中國對葡萄牙殖民當局的看法轉述給阿方索總督。
羅明堅在信中寫道:“羅萬化總督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我聽勃固的中國人說,他曾經是中國數百萬讀書人中的‘狀元’——這意味著第一名。”
“他代表中國皇帝向阿方索總督提出了中國參與殖民地貿易的要求:第一,皇帝陛下暫時無意改變南洋和西洋貿易的現狀,但中國將於明年開始打擊走私貿易,將所有對外貿易納入海關管理;”
“第二,皇帝陛下對土地的興趣超過了金錢,他將繼續平定整個中南半島,將之完整的納入版圖。因為皇太后信仰佛教,極度信仰佛教的暹羅可能被排除在外。”
“第三,關於滿剌加的地位問題,中國皇帝理解殖民當局身處三方戰爭之中的無奈,但戰爭不應波及到事關中國商船和貿易——皇帝陛下將下旨對戰爭三方都明確這一點。”
“第四,中國將在時機允許的時候,驅逐佔領了其藩屬呂宋國的西班牙人。屆時,如果葡萄牙願意與中國結盟,中國將表示歡迎,並給予相應的酬勞。如果不結盟,則必須保持中立——例如,經過馬六甲的西班牙援助艦隊不應從葡萄牙殖民當局得到補給。”
“在提了上述要求之後,羅萬化總督表示中國將承認葡萄牙人在東方建立的殖民體系的現狀,並對合法的葡萄牙商人和商船提供必要的保護。”
“隨後,他糾正了我們對中國的一個偏見,Catai或者Cataio的原意是‘契丹’,而契丹從未成為中國的正統。他們只是曾經佔據中國北方部分土地的遊牧蠻族,現在早已灰飛煙滅,連一點文明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我當時問了羅萬化總督,歐洲人應該如何稱呼中國。羅萬化總督轉達了皇帝的話,他說歐洲人應該按照羅馬人的稱呼來,稱中國為賽里斯,含義是絲綢之路起源的地方。”
“我想,賽里斯的拉丁文是Sinae、Serica和Seres。羅萬化總督笑著解釋中國皇帝的意思:絲綢之路曾經帶給歐洲以高尚的生活,和賽里斯人合作,得到的將是財富,而非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