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聞言張大嘴巴。皇城大內從未蓄養“崑崙奴”,朱翊鈞對此一直懵懵懂懂。他曾讀過“紅塵三俠”,一直以為書中的崑崙奴來自非洲——自己為了跟西方殖民者別苗頭,給非洲起名‘崑崙洲’也肈因於此。如今看來,還是讀書不求甚解之過。
羅萬化見皇帝不說話,忙表露觀點道:“皇上,如今江南工廠人地‘矛盾’緩解,雖然工廠大興,但人工比之北方諸省至少貴三成。而僧祇奴身強力壯,性情溫良,踏實耿直,一個頂得上兩個熟手且所費極低,頗受士紳喜愛。臣以為朝廷禁止蓄奴之令,所愛護者乃陛下赤子也——與僧祇奴無關。”
朱翊鈞皺眉不語。羅萬化還待勸說,朱翊鈞豎起手掌讓他少待。過了好一陣子,朱翊鈞才問道:“江南所用僧祇奴,閹割否?”
羅萬化不知皇帝這腦回路如何轉到下三路,聞言先愣了一下,隨即恍然回奏道:“這個倒不曾。以臣所知,江南僧祇奴皆為公的,母的頗少——此類也無法繁衍,請陛下放心。”
朱翊鈞聞言苦笑。羅萬化接著奏道:“僧祇奴雖然能學人語,但仍為牲口之流,如何能與我朝之民交媾?即便安南奴、新羅婢等,也視之為畜——請皇上放心。”
朱翊鈞聞言直撮牙花子,心說我擔憂的事發生在數百年後,如今的你根本不懂。
於是冠冕堂皇道:“康洲先生此言差矣。成祖時,所敕封木都骨束、術骨達臘等國,其民俱為僧祇人。此乃人,非牲口。既生而為人,即可教化之,豈可視之為畜類?”
整理一下思路,朱翊鈞從御座上起身,在武英殿內緩緩踱步道:“朕翻看李贄學說,‘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通為一身也’,又說‘庶人非下,王侯非高’。”
羅萬化聽了,如同黃鐘大呂震盪在心,又見皇帝露出悲天憫人的表情,目光炯炯直視自己,問道:“康洲先生你說,僧祇人難道不是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者嗎?”
羅萬化低下頭,回奏道:“是,但恐少‘四端’耳。”
所謂“四端”的說法,來自於孟子。即“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是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人和動物區分的重要標誌。
朱翊鈞見羅萬化還嘴硬,不由得哂笑一聲道:“你可以去信問問你的朋友,僧祇人是否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頓一頓又道:“貧無立錐之地時,即便漢人,四端少上幾個也尋常。”
羅萬化聽了這話,情知無法在這種觀念上扭轉皇帝,只好輕輕拍了幾句皇帝仁慈的馬屁。
朱翊鈞在武英殿轉了幾圈,望著窗外的夕陽,輕輕嘆了口氣。對羅萬化道:“雖然僧祇為人,或有四端,但其形貌醜陋,不令人喜歡。”
羅萬化不知道皇帝要幹什麼,只好沉默不語,聽朱翊鈞道:“如今買賣蔚然成風,若‘一禁了之’勢必導致走私。康洲先生回去研究一下,起草個辦法。辦法需高屋建瓴,不光是對僧祇人,其他東洋、西洋人在我大明生活、居住,都要用這個辦法管起來。”
羅萬化這才明白皇帝所欲,覺得這件事也應該做,於是回道:“臣請皇上賜下一個宗旨。”
請讀者老爺賜下一個移民管理的宗旨。
注1:這話是王小波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