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年沉吟思索良久,終於還是開口說出話來。
“我的師傅,效仿道家師祖李耳開堂授學,門下弟子成百上千,可後來入得方士的也只有七人。
但是我家先生最喜的卻不是我們這七人,他更喜我們的小師弟周子休。”
“甚至其後禦寇八子周子休也排名首位。”
“而周子休此人年少時是師從孔聖人門下一個徒孫。
但他後來卻選擇了棄儒從道。
並且他很激進的反對著聖人之說。
覺得聖人或仁義教化,禮儀勸導,甚至仁,義,忠,信,貞,廉等都是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都只是遮羞布而已。
例如烏鴉反哺為孝,無需彰顯孝道而盡反哺之本職,便無謂孝與不孝了。
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而贍養,最終會有人無法滿足孝道而放棄贍養,於是出現孝與不孝。
但如若人人行贍養之本職,不勝出出個別所謂的孝子?
再如人人排隊,勝過一群人亂哄哄而出.個別謙讓的好品質之人。”
“哈哈哈,我也是很喜歡他這說法的,卻是不盡然苟同的。
不過我記得他說過一句話叫‘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我是認可的。
他尤愛看書著書,現在四十多歲,著書已不下千言。
他也曾說過,要用一生,著書十萬餘言才是目標。”
“但是,他卻並未進階方士啊,更不提之後的術士之境了。
既不是我羨門人,又如何做到禦寇八子之首呢。
只因,他以有限的生命,卻仍然是在求道的。
並不是你我之道,而是屬於他的新的道。
所以師傅很喜歡他,覺得他悟性極高。”
“他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到如今仍非我羨門人,卻是悟性極高的得道者。你可懂得?”
李十元此時腦袋一片漿糊,只覺得此時似懂了,又似更迷糊了。
金昌年看著他的表情,心中已是瞭然,又笑了笑。
心道對了,已經懂得一小半了。於是又開口問道。
“你覺得什麼是‘道’?”
李十元突然想到那時在道觀裡跟師傅的論道。
於是剛想開口將那時所說之話再回答一遍時,卻被金昌年搖手製止了。
“你不必回答我,只要自己心中有所答案就好。
你現在有的道,或許並不會成為你以後的道,但或許會是你最終的道。”
“有一點,是世人所共識的,那便是‘道’孕育萬物,萬物離不開‘道’。
那如長生道,治國之道,養生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甚至於茶道,花道,夫妻和睦之道都是道。
既如此,世人皆為求道中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