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以傻子的目光看向少年,戰場之上最珍貴的就是糧食,這條鐵則毫無疑問就是拾荒者們的生存之道。
“百羽二十錢。”
“好。”
清點完,一共三百零五羽。
“三百換錢,剩下換糧。”
換糧士兵只給了六十錢,便叫了下一位。
“我這還剩的五羽。”
“剩下的五羽給你記賬。”換糧士兵瞥了眼少年,心想你不是要換錢的嗎,我偏不給你糧。
“小爺我從不記賬。”
“呦,這人不大,口氣倒不小,你若不願記且將這五羽取走便是。”
少年瞪眼間殺氣騰騰,竟讓換糧之人驚出一身冷汗,這是久經沙場之人與生俱來的殺氣。
“不記便不記,趕快取走,糧大人乃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切莫讓小斯壞了大人的雅興。”獻媚之人將一滿當箭囊放於換糧士兵面前,“大人,這三百羽箭小人只求兩袋小米,剩餘的百羽就當小人孝敬糧大人的。”
“嗯~中聽,給他四袋。”
“謝大人。”
少年得理不饒人,“我那五羽……”
獻媚之人徑直將少年拉走,“我說你別不識好歹,得罪了糧大人,可沒好果子吃。”說罷他丟給少年一袋小米,揮手而去。
戰場之上,隨意出手就是一袋小米,該說他傻還是善呢。
少年只有十多歲,常年受飢寒困擾,身形瘦弱矮小,常是吃上頓沒下頓,多數都是紅饃作伴,離皮包骨只差一步,看起來最多也就八九歲孩童般大小。
少年雖小,不過萬萬不可小瞧輕視他們,再怎麼說他們也算是刀口上謀生活的人,巧言令色也好,三腳貓功夫也罷,他們能在這殘酷的人間煉獄全身而退,都有一技之長。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個共同點,不怕死。
真有不怕死的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或許應該換個說法,當一個人失去了自己最珍視的東西時,死亡將變的不再可怕,如果這時再在他的心裡植入某種期望,那他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苟延殘喘,哪怕是與死亡相伴。
少年亦是如此。
苟延殘喘,不擇手段。
少年身處亂世,打記事開始就經歷戰火洗劫,六歲那年,北境蠻胡逐鹿中原,所經之處燒殺搶打,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那一天也是大雪紛飛,他膽怯的躲在地窖,親眼目睹孃親遭胡人侮辱至死。
“生,好好活著,不要想著為孃親報仇。”
這是孃親死前的最後一句遺言,它就像魔咒一樣,日日夜夜出現在少年的腦海中,復讀般的重複重複,不斷重複,深入骨髓,侵蝕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