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興也曾幻想過若是自己處在東宮那般地位,會用什麼法子斂財。不過也只是想想,卻沒想到爺爺走得更遠,非但想好了,還要付諸實踐。
……
廖家雖然ri益敗落,但仍舊是當地數得著的大家族,幾經輾轉真的見到了朱慈烺。廖興也一如既往表現出自己的天賦——不怯場。就算是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太子殿下,廖興也能夠侃侃而談,大說特說自家的發家史,以及廖氏生意經。
為他們引見的官員被嚇出了滿身冷汗,不過看太子的神情卻似乎頗感興趣,這才稍稍好些。
太子怎麼能夠對這些生意經沒有興趣?他手裡有錢,缺的就是能讓這些錢動起來的人。哪怕不是能用錢生錢,也得能花錢,讓錢產生價值。在這個沒有工業可言的社會,銀子就是一種金屬,除非它能換取對民生有用的東西。
“草民手上有一啟本,敢請殿下過目。”廖興說了半天,見皇太子面色溫和,將爺爺和家中掌櫃們的心血呈遞上去。
朱慈烺沒有拒絕,開啟之後掃了一眼,卻有些意外。他將啟本按下,對席上眾人道:“這本子寫得有點意思。吳先生,張明府,廖興,跟我去廂房開個小會。”
吳甡沒想到自己也在傳召之列,但想想自己現在就是朱慈烺全方位的師爺,讓他旁聽也是題中之義。至於張詩奇,那是具體執行的人,肯定也得聽著。他只是有些好奇,一個看著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能提出什麼有意思的點子,讓太子殿下中途退席開小會。
四人退到暖閣,朱慈烺屏退下人,將廖興的啟本轉給吳甡和張詩奇看。吳甡看過之後只是感嘆這少年人想法老成,張詩奇卻是大為讚歎。
張詩奇道:“殿下,此法頗類當年朝廷的開中法,又有囤積居奇的意思在裡面。臣以為可行。”
開中法創於宋代﹐國朝卻用得最多。國初之時,邊地不穩,朝廷承擔不起運量到邊鎮的消耗,便於洪武四年制定中鹽例,根據里程遠近﹐商人每運一至五石糧食便可向zhengfu換取一小引(二百斤)鹽引。有了鹽引方能從指定的鹽場出鹽,拿去售賣,賺取高額利潤。如此一來,國家邊鎮有了糧食充實,商人也獲得了高額的鹽利,可謂雙贏。
廖興的法子與開中法類似,建議知府衙門不要直接出賣土地,而是出賣“地引”。只有有了地引的人,才能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土地。東宮原本的土地價格就足夠低廉,加上一個“引”,純粹是額外收入,而且這種類似門票的地引收取速度快,成本不過是一張紙,大可以滿足東宮撈一票就走的戰略計劃。
“如此一來咱們的土地也不用賤賣,、可以舉行汝陽那種拍賣,慢慢賺錢。”廖興內心中已經把自己歸於東宮之中,大咧咧地用著“咱們”來稱呼,也毫不掩飾地提到汝陽拍賣。
朱慈烺也有心招攬,只是笑道:“這主意是好,但我想的卻是將這個地引炒起來。”
明朝之所以被後世歷史學家認為具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不僅僅是因為江南的幾張織機以及其中的僱傭關係。如果按照這種中學歷史教材的標準,宋代的資本主義程度甚至還超過了明朝。
所謂的資本主義,本質是不離資本的。在嘉靖之後,南美銀礦大開發,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白銀真正成為了流通貨幣。隨著市場貨幣量的增加,民眾,尤其是江南民眾普遍產生了樸素的金融思想。諸如合夥、股份、分紅……都是土生土長的金融術語。
這些思想融入生活之中,就出現了做糕點的鋪子會進行期貨買賣來規避糧食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有聲譽的商行會出具本商行的票據,收納大戶人家的閒散資金,集中投資。雖然沒有近代意義上的銀行出現,但錢櫃票號業務已經有了大客戶服務意識。
正是這種普遍成長的資本思潮,彼此尊重的契約精神,才有可能孕育出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而最後的土壤就是明朝,絕不可能依靠將天下視作一族私產的滿清。
此時朱慈烺一說將地引炒起來,無論是廖興還是吳甡、張詩奇,都不覺得陌生。
開中法的敗壞其實就是因為一個“炒”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