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對這個數字並不滿意,道:“大明一百七十餘府,每府一個講武堂,三中抽一人竟然只得兩萬。武學之事還不如全權交給大都督府來做。”
孫傳庭當然不肯鬆口,又不能跟個婦道人家爭執,避重就輕道:“北方各府的講武堂人數多些。南方民情有異,不少講武堂只得百來人,這也是急不來的事。”
尤世威心中一算,道:“人雖不多,但第四、第五、第六,三個軍都能組建起。原本這些學生也是進軍中見習一年,如今就先擇優下放旗隊吧。只是軍官和參謀,不敢用學兵啊。”
“兵部倒是想了個主意,從講武堂裡考選成績優異者直接進武備大學。”孫傳庭道:“武備大學新設速成科,學制只需半年。”
大都督府一眾將軍聞言也只能點頭:“雖然有些操切,但架子總得先搭起來。”
許多人覺得崇禎二十三年既然不會對外開戰,那麼就不用著急。然而軍隊卻不是說組建就能組建起來的,新兵訓練、佇列、裝備,林林總總要想得到一支精兵,起碼也要經過三個月的時間。
蒙古不同中原,其緯度高,氣候苦寒,地曠人稀,任何一支部隊拉過去都還需要額外的時間適應。等官兵互相磨合,將士適應了環境,各種裝備配齊,差不多也就要一年了。
“大都督府還有一個動議,有待與禮、兵二部商議。”秦良玉道:“如今各軍反饋,新兵體能遠勝當年新兵,這是陛下洪恩澤被萬民。若是各蒙學、鄉學能夠教習學生使用燧發銃,待其入伍之時,人人皆可放銃,則能省下許多訓練時間。”
孫傳庭聞言有些遲疑。體育課在各蒙學、鄉學之中早已經普及,的確是鍛鍊體能、操練軍陣的好法子。從崇禎二十年以來,大明新入伍計程車兵也學會了聽從號令,沒再出現過左右不分,號令不明的情況。
如果能將火器使用推廣到民間,那倒真的派上了大用場。
哪怕再笨的學生,花個一年時間學習放銃,總也該學會了。
“這就得給每個蒙學、鄉學起碼配備一支燧發銃。”孫傳庭遲疑道。
大明有一千五百餘縣,平均每個縣算有十所蒙學,那就是一萬五千餘支。算上一百七十餘府,每府平均五所鄉學,則有八百五十支火銃,算下來得準備一萬六千支火銃才行。
王世欽接話道:“火銃數量是足夠的。如今火銃廠在精度上下功夫,並非最大產能。”
“如何保證體育老師自己的動作標準呢?”孫傳庭追問道。
“由教導師逐地集訓。”秦良玉道。
孫傳庭頜首道:“既然可以將刀槍劍戟配到蒙學,那麼火銃應該也沒有問題。此事由大都督府上請還是兵部呈報?”
眾人商量片刻,決定還是由大都督府與兵部聯名上疏,這樣禮部就算有意見,也要顧忌一番。
如今行政流程總算是迴歸了大明會典的規定,部議進呈,內閣票擬,皇帝硃批,不再需要轉一道手續。
朱慈烺仍舊是在文華殿裡辦公,這對他而言已經形成了習慣。至於陳設也沒有變化,仍舊是皇太子時候的那套東西。唯一的變化就是文華殿屋頂的青翠琉璃瓦又換成了黃色,代表皇帝在此辦公的意思。
出於節儉考慮,這批青翠琉璃瓦都被小心翼翼封存在庫房,等皇太子朱和圭出閣講學的時候再換回來。
那時候,朱慈烺還是得搬到武英殿去辦公。
得到了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倡議,朱慈烺很是欣慰。這也算是重新喚回尚武精神的一種手段,而且看起來很可能會有效。
“可。”朱慈烺提起硃筆在奏疏上寫道:“有條件之地可率先推廣。日後兵員退役,可帶走標配軍備。”
在加大基層管理和稅收控制之後,大明的國庫總算向著兩宋方向緩緩轉頭。看著日益增加的國庫,大明官員們也只能承認,似乎“與民爭利”之後百姓的日子更好了,而朝廷也更有錢了。
火器營作為一個老牌機構,終於再次被人矚目,同時藉著擴軍浪潮,順利混到了一個師的編制。這次就由他們與教導師一起,從直隸開始推廣火器使用。
除了火銃,還有火炮。
ps:
真抱歉,後臺出了問題,後來自己就忘了,還好沒拖到明天,謝謝大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