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世威瞪了一眼王世欽,倒不是因為他說的是實話,而是侵犯了總參謀部的職權。王世欽自知失言,生硬地別過話頭,道:“如今我軍還有一樣利器正在定型,如果定型成功,年內就能裝備一個師。”
朱慈烺再次點了點頭。
王世欽說的這利器就是連珠火銃。
連珠火銃在原歷史時空中以康熙年間戴梓的二十八發連射聞名,其實這種先進概念的火銃並非戴梓拍拍腦袋就想出來的,而是有明確地歷史傳序。
首先是萬曆時候趙士禎發明的迅雷銃,以五支銃管填裝連射,開創了轉膛連射概念。其優勢很顯見,一銃能當五銃用,火力直接增加了五倍。然而迅雷銃之所以沒有被將軍們青睞,是因為技術條件不成熟,裝填困難,造型過大,無法編練戰陣。
大明的軍事愛好者們並沒有放棄迅雷銃,仍舊在增強火力的正確思路上前進。只不過迅雷銃上配備的盾牌、斧子、矛槍等配件逐一被拋棄,最終迴歸其火銃的本質。
戴梓正是在其父戴蒼的基礎上,發明了二十八發的連珠火銃。
如今提前二十四年登上歷史舞臺的連珠火銃,正是名叫戴蒼的生員設計,雖然達不到二十八發連射,但也做到了八發連射。而且不同於以往銃管集合的概念,連珠火銃並沒有八支銃管,而是使用一個轉膛彈倉,將預先準備好的子母彈透過彈倉上膛,然後由燧石擊發。
這種火銃如果放在後世論壇,肯定有人稱之為“左輪步槍”。如果讓明軍的老炮兵們看到,肯定會叫它“手持弗朗機”。
其原理的確是從弗朗機炮的後裝概念沿用而來。
雖然發射速度快,但同樣也有弗朗機炮的缺陷。
其一:金屬密封不夠,容易造成發射藥的氣體洩漏,導致射程縮短。
其二:沒有夯實的火藥,威力比前膛裝火銃威力更小,破甲距離更近。
原本還有容易炸膛的機率,好歹因為大明的鋼產品質量進步而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即便只有前兩條缺陷,也足以導致這種八連發的連珠火銃無法取代現役的燧發銃。王世欽說一年之後的產量可以裝備一個師,但不會有任何一個師願意用這種火銃,註定只能小規模製造,用來裝備軍官衛隊——他們更需要近距離高火力的自衛。
也是戴蒼和他的連珠銃出現,朱慈烺才意識到自己在輕兵器上的投入實在太少了。火器的研發重點在重炮,為日後的艦炮打底子。剩下的精力也多放在了火藥、炮藥配方的改進上。
明軍內也有炮兵優越論。即便是最早的一七改,也能在二里內發揮巨大威力,然而火銃卻只能等敵軍進入七十步之後才能射擊。許多戰意不堅定的僕從軍,在經過大明火炮洗禮之後直接潰散了,根本沒有火銃對決的機會。
然而火炮對於道路和後勤的要求實在太高了。在乾冷的遼東還能勉強使用,但對於草原、叢林卻力所不逮。而這兩個方向正是大明未來的主要戰場。
王世欽此時提出來,除了聲援秦良玉,也是希望皇太子能夠在輕兵器上加大投入。對付以馬弓迅疾為特色的蒙古人,如果火銃能夠連發八丸,自然具有極大優勢。
“這種武器無法改變戰局。”尤世威望向李昌齡,道:“若是往北打,與其說是打戰術、拼士氣,不如說是打後勤。總後勤部能夠提供多少運力,修築多少城堡,這才是我軍能夠北上多遠的根基。如果要像霍去病一般打一遭,則我軍未必不如漢軍,而蒙韃絕不如匈奴,勝數在我。只是如此開戰,對我大明完全沒有意義。”
漢武當時是要報仇,否則匈奴將一直侵擾大漢邊疆。大明現在卻是佔據了強勢地位,蒙古人根本不敢成組織地犯邊,沒有必要用大棒子去教訓一頭已經降服的猛獸——除非直接幹掉它。
總參謀部反對開戰並非不願意作戰,而是擔心作戰規模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值。
不打則已,若是要打就要徹底滅掉這個老對手。
這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
ps:
求推薦票~~~月票請大家等到最後兩天雙倍的時候再扔,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