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宋時,宋國文官就是算了一筆賬,覺得支出軍費太恐怖,還不如花錢買和平,給歲幣,一年才支出多少錢?
這明顯是大宋賺了對不對?
要不怎麼說這群文官無恥呢?
他們根本不會去認真考慮軍費支出往往是一次性的,打贏了還能有賺回來的機會,而歲幣一給就是幾十上百年不說,人家還要白銀。
白銀大多數都是江南福建山區等地開採煉製,契丹人也不會自己到江南來拿,而要宋人從江南運輸到河北交割給他們,這期間的運輸費用還要宋國自己承擔。
宋國自己承擔不就是折騰百姓?
運輸路線沿途的百姓需要無償負擔轉運的任務,折騰的他們苦不堪言,還會影響到農業生產,這其中產生的隱性損失遠超軍事戰爭的支出。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士大夫能得到和平,能夠不打仗,能夠節省軍費,百姓死活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當年如此,現在也一樣。
只要戰爭賠償能換來和平,給他!
反正又不是咱們士大夫老爺們自己出錢,不是自家錢,花的就一點不心疼。
史浩算是比較有良心的,所以他驚訝於明國的獅子大開口。
明帝國這一戰就算他們號稱十萬大軍,一千萬貫錢也足夠他們同時發起三場同等規模的戰爭。
那差不多就是能把南宋三個戰區全部毀滅掉的滅國戰爭級別的軍費支出了。
這未免有點太獅子大開口了。
史浩知道如果這個條件要是答應了,接下來的諸多條件一定會讓南宋大出血,乃至於一年辛苦倒頭就是在為明國打工。
這是不可能的。
“以此戰的規模和北朝出動軍隊的人數來看,這場戰事所需要的耗費應該還不到三百萬貫錢,而北朝一開口就是一千萬貫錢,莫不是拿大宋在開玩笑?”
史浩立刻出言反對這一要求。
周志學笑了笑。
“史相公自己也知道,大明國是勝利者,南朝是失敗者,勝利者對失敗者予取予求,難道不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嗎?”
史浩抿了抿嘴唇,堅定地搖頭。
“賠款大宋是願意給的,但是北朝不能如此過分,一千萬貫的數量之大,足夠同樣的戰事發生三次,大宋再怎麼財政富裕也不可能拿出那麼多錢來賠償北朝。”
周至當然不至於要那麼多錢,這只是獅子大開口而已,方便他們討價還價,要是一開口就是心理預期,只會被這幫狡猾的宋人繼續壓價。
開戰之前蘇詠霖就說了,這一戰的目的是索取治理黃河的經費、減輕大明百姓的負擔,同時也是為了加速激化南宋內部的階級矛盾,促使他們更快的自爆。
一口氣把南宋吃死是不可能的,南宋方面也不會答應,所以周至也沒打算真就把南宋勒索到死,他們可以繼續還價,直到周至和周志學的心理價位為止。
當然了,要是他們沒有還到那個價位就答應了,大明血賺不虧。
於是雙方開始討價還價。
史浩力陳南宋方面經濟的不容易和戰爭對經濟造成的破壞,一刀就試圖砍掉五百萬貫,惹得周至大怒,拍桌子指責史浩是不是不把大明軍隊的損失看在眼裡。
大明軍隊為了打到臨安,至今為止也付出了一千四百餘人的陣亡和五千餘人的受傷,這麼大的傷亡數字難道不需要賠償嗎?
這可都是南宋軍隊造成的!
這可都是錢!
八百萬!否則免談!
史浩再哭窮,不停講述南宋財政的艱難,說新皇帝趙昚剛剛登基,連登基典禮用的都是最簡便的依仗,毫無帝王風範,都到了這個地步了,那裡拿的出八百萬貫錢?
五百五十萬貫錢吧!不然真的沒有了!一滴都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