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蘇詠霖很順利的帶人離開泰安州,順著汶水一路向西尋找合適的開戰地點。
他帶著一票軍官順著汶水一路前進,實地探訪,尋找對勝捷軍最有利的地形。
一邊走,他一邊傳授自己的心得體會。
“祖父曾經告訴我,說岳家軍行軍作戰的時候,總是能做到料敵於先,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嶽將軍非常善於在金國發展線人,線人總會給他提供重要的情報,讓他知道金軍的行軍動向。
這第二個呢,就是嶽將軍總是會盡可能的利用自己的優勢選擇戰場,把金兵拖到自己已經佈置好的戰場上,再和金兵決戰,增加勝率,這是岳家軍打仗的兩個特點。
而我們也要學習這些岳家軍的優點,積極搜尋情報,瞭解敵軍動向,利用這段時間用最快的速度做準備,尋找利於我們的戰場,把敵人引誘過來進行決戰。”
蘇詠霖一邊說,一邊沿著河岸尋找適合作戰的場地。
走了一大圈,他找到了一個符合心理預期的戰場。
按照他的預測,金軍既然已經決定沿著汶水河道進軍,那麼一路上也會基本上沿著汶水進軍。
汶水的走向對於進攻方而言真的很方便,順著汶水一路直達泰安州,中間都沒有阻礙,且水運的效率遠遠高於陸路運輸。
金軍方面為了隨時保護運糧船隻,也為了隨時取用糧食、就地取水、立寨,所以大體上沿河道進軍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要是蘇詠霖進攻東平府,他也會選擇這樣的進攻路線。
既然如此,就能預估金軍的行軍路線,順著這個路線就能尋找到最適合的戰場。
沿河道進軍,自然是一邊河道,一邊空曠的平地原野,視野相當開闊,進軍安全係數比較高,不會擔心遇到敵人的突襲。
但是河岸邊的平地上偶爾也會鼓起一些小山包。
就是那些那些五六丈高的小山包,也會有少數七八丈高的山包。
山包並不總是出現,隔一段路會有那麼一兩座,偶爾也有一小段綿延一里地二里地左右的小山包群落。
蘇詠霖找到了那麼一段一里地多一點的河岸邊小山包群落。
這一段山包低矮的部分有三四丈左右,高的部分少說有七八丈高,山腳距離河岸邊約有二百五十步左右,整體走勢也是西東走勢,成一個微妙的弧形狀。
比較妙的是,對著河岸這邊的坡度比較高。
蘇詠霖讓人嘗試過,確定縱馬賓士難以登上去,必須要人親自攀登,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
爬上去之後可以發現視野比較開闊,往下看可以看到一條大河波光粼粼,從西往東蔓延而去,一眼看不到頭。
時值盛夏,山包上樹木較為繁盛,若要隱藏起來,的確比較方便。
不過這種地方往往也是敵軍哨探的重點刺探物件。
比較謹慎的軍事家行軍路上一定會特別注意這種地形,一定會事先派人檢視,確保沒有問題之後再讓大軍透過。
當然,世上總是軍事家少,混子多。
聯想到術虎思濟和徒單京等人之前的表現,蘇詠霖基本上可以排除他們是軍事家的可能。
但是蘇詠霖沒有失敗之後重來的機會,不能失敗,所以他特別謹慎。
越過這座小山包群落,蘇詠霖繼續往西,一路上看到了兩處小山包,距離河岸有遠有近,山包有高有低,一樣都是樹木繁盛。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只利用其中一座山包,的確不太容易被發現。
這樣想著,一個戰術在蘇詠霖的腦海裡逐漸成型。
他要利用這個地形。
這個一邊是山一邊是水的地形。
利用這個地形兩頭列陣,把金軍騎兵堵在中間,限制其衝鋒的距離和動能,斷絕其迂迴攻擊的可能,以此最大程度削弱其威脅。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不能讓金軍的船隻參與進來,否則金軍可以在船隻上佈置弓弩手發矢攻擊軍陣,勝捷軍等於兩面臨敵,不便於全力進攻被困住的金軍。
所以這個時候,堵塞河道的計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僅可以限制金軍用汶水運糧,還能杜絕金兵使用水軍協助陸軍作戰的可能。
這樣一來,堵塞區以東,金軍就要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