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麼些日子,能初步練個模樣出來已經不錯了,想練成精兵什麼的那是想多了,但是也要練,抓緊一切時間去練,增強軍隊的組織度。
戰爭之中,個人的精悍並不能主導戰爭的走向,軍隊的組織度才是戰爭走向的關鍵因素。
就算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兵從來不曾手握鋼刀斬殺敵人,只要能機械式的做出相對應的戰術動作配合戰友,也就足夠了。
戰場經驗總歸是要實戰打出來的。
蘇詠霖有陸戰經驗,也有水戰經驗,但是都不是和正規對手打的,而是和同樣的一群私鹽販子打,感覺算不上什麼正經的戰鬥經驗。
他並不清楚自己算不算軍事天才的那種,他也沒有辦法向那位能說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戰神岳飛請教什麼是打仗,可事到臨頭,不逼一下自己,誰知道自己有多少潛力?
所幸,他第一次要對付的也就是一群荒廢訓練的“八旗子弟”。
就算以後壯大了壓力更大了,也不至於到岳飛那種剛登場就要和巔峰時期的金軍交戰的程度。
因為金軍也和宋軍一樣,回不到巔峰了。
金、宋、西夏、大理,其實都一樣,在無盡的對峙之中,都已經步入衰退期,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銳利,誰也奈何不了誰,大家開始了比爛環節,就看誰比誰更爛。
真要說勁敵,可能就是現在還遠未真正成長起來的蒙兀諸部了。
這樣想著,蘇詠霖便稍微有些放心,隨後制定了嚴密的訓練計劃。
他計劃在正式起事之前,把這支一千人的作戰部隊全都變成至少能聽懂自己的命令並且執行的【軍隊】。
很快,蘇詠霖就公佈了自己制定的一攬子整軍訓練計劃。
既然要成軍,首先公佈的自然是編制。
考慮到實際作戰需要,蘇詠霖基本參考了王安石時制定的將兵法,採用三級編制,為了顯示和宋軍的不同,稍微更改一下軍稱。
宋軍中基礎單位為火,一火十人,蘇詠霖則設一班十人,置班頭。
宋軍以五火為隊,一隊五十人,設隊長指揮,蘇詠霖改隊為排,一排五十人,置排頭。
宋軍中又以十隊為一營,轄五百人,為最基礎的作戰單位,這裡蘇詠霖就不改了,也設營作為基礎作戰單位,轄五百人,設營指揮使統領。
將兵法中,以營為基礎作戰單位,以若干營為一將。
全軍根據戰區不同,不同地區設不同數量的將,上下之間儘量不打亂部署,以此改良宋軍早期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問題。
蘇詠霖只有一千人,設兩個營,連最低限度的一將三千人也達不到。
他不好意思自稱將,所以就告知趙開山,於是趙開山自稱大統領,任命蘇詠霖為統領,指揮這兩個營。
他讓親信蘇絕、蘇海生分別擔任兩個營的指揮使,蘇絕統領的營為白虎營,蘇海生統領的營為朱雀營。
營下面的十個排按照天干名稱,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排號,排下面的五個班則單純用一二三四五來命名。
這樣細緻的規定下,就算是一個最基礎計程車兵也能明確自己的所屬。
比如一名士兵隸屬白虎營丁字排第三班,是誰的部下,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還有蘇勇統領的僅有的三十名騎士作為蘇詠霖的親兵衛隊。
這一規定之下,全軍首先進行人員登記。
蘇詠霖手下不缺能讀會寫的人,大家一起上陣,很快就把全軍花名冊搞定。
姓氏,名字,年齡,籍貫,家有幾口人等等,只要是能記錄下來的,全都記錄下來,但要是有人不知道自己多大,那也只能空著。
花名冊搞定之後,軍職的安排也立刻頒佈。
基本上擔任軍官的都是蘇家自己人。
這是為了讓軍隊更快的形成戰鬥力,也是為了更好的掌控軍隊,一舉兩得,無可厚非,誰也說不出一個不是。
三級軍官安排完畢之後,建軍也就實際上完成了,從開始亂糟糟一團到現在秩序井然全部搞定,也就過去兩個時辰。
蘇家這個私鹽販子集團的高效率辦事的習慣放在這種正事上也是非常的契合——打仗和販私鹽,都是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