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再度開口,不過這一回,他的語調一變,卻是從“豪邁勇武”,變成了“沉鬱凝重”,甚至還帶著幾分悲壯之意。
“在下所贈第二首詩詞,名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眾人一聽這個詞名,都是一怔,莫名有種蕭瑟淒冷之意。
而下一刻,韓風沉鬱低沉的語調,已經將詞句娓娓道出。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韓風一字一句,如刺骨錐心,聲音淒涼卻堅定。
尤其是最後兩句,那種願為天下寒士請命,願意一人忍天下飢寒,一往而無前的“赤子之心”彰顯無疑,達到了巔峰!
當韓風最後一句詩詞道出,原本寂靜無聲的大殿不再安靜,有人如夢囈般,重複著最後兩句詞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霎時間,人群轟動譁然,竟有文人灑淚浸透衣襟,有老臣捶胸當場痛哭不已……這是怎樣一種氣結和胸襟,才能做出如此蘊含“赤子之心”的千古文章。
這一刻,不僅僅是大炎帝國的文臣們落淚,就連天元王朝的大儒和國士們,也徹底變色,甚至有人止不住雙目泛紅,眼眶溼潤。
哪怕他們竭力扼制情緒,不願表露在外,但那種被驚世之作,激盪的胸懷,卻是根本無法掩飾。
而這一刻,那位做出《詠碳》詩篇,三位大儒之一紅面老者,也是身軀一陣搖晃,竟是踉蹌後退,站立不穩,臉上盡是難以置信之色。
原本他以為自己這一首“詠碳”,已是此類詩詞中的“絕響”之作。
可當韓風這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出的一剎那,他卻有種醍醐灌頂,被強烈震撼之感,心中那堅定不移的信念,轟然動搖!
“果真是好……好詞……呀,世間竟有此等佳作,聞之無憾矣!”
最終,他竟然忍不住眼眶溼潤,驚歎出聲。
這一刻,麟德殿上空匯聚的烏雲再度轟散,竟只剩下薄薄一層霧氣籠罩。
就在所有人被韓風所作的《炎皇掃四合》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首詩詞所震撼,有些心神恍惚之間,韓風已經再度開口了。
“在下所贈第三首詩詞,名為《終南別業》。”
這一次韓風的聲音出奇平靜,仿若閒庭漫步,與友人隨意交談。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一首簡單詩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在韓風那隨意甚至帶著些“慵懶”的語調中,飄散大殿,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在場眾人只感覺,原本被韓風前兩首詩詞影響,心中或激盪、或沉鬱……凝結不散的胸懷。
此刻彷彿春風拂過,一種莫名的輕鬆,舒暢盪滌心懷,就好像一切煩惱就此拋開,沒有了“功名利祿”,沒有了“愛恨情仇”……
沒有了一切,可擾亂自己心境的事物,一切變得簡單而質樸,令人心情無限寧靜。
在這一刻,大炎帝國的文臣武將們,竟意外發現,方才在天聖院三位鴻儒的三首鎮國詩詞下,他們心中莫名的沉重壓抑之感,也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而同樣消散,還有那籠罩在大殿上方多時的,最後一縷陰霾,天空再度清朗,皓月當空,繁星點點。
而這一刻,一直還能夠保持鎮定的天元國師皇甫聖,終於驚的站起,雙目精光外溢,目光鎖定著韓風,心中湧起驚濤。
因為對方最後這一首,看似最為簡單質樸的詩句中,竟然蘊含道之真意。
“大道至簡”!
(PS:今日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