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帶領教徒們找到一個沒有人願意住的地方。
1847年,布里格姆·揚帶著8萬門摩教徒開始遷往落基山,尋找荒蕪的大盆地。
在往後的20年裡,8萬教徒長途跋涉一路沿著密西西比河尋找“安家之所”,他們當中6000餘人死於這場遷徙之中。
最後,他們終於來到了猶他州。
當布里格姆·楊發現那杳無人煙廣闊無垠的大山谷時,當他看見方圓幾百裡連只鳥都見不到時,他激動地大喊:“就是這個地方!”
從那以後,布里格姆·楊為這塊擁有一片巨大鹽湖的地方取名為“鹽湖城”。
它從此以後成了門摩教徒們的家。
或許是被這群教徒們的毅力和勇氣所打動,那冥冥之中的“上帝”也給了他們一個驚喜。
隨著這群門摩教徒的入駐,越來越多珍貴的礦產資源也被髮掘出來。
突如其來的人口和彼時鹽湖城附近豐富的礦場使得這一“廢土”地區的開始迅速成長。
到了1849年,門摩教徒成立了市政府。
他們制定了在新家鄉發展工業、農業、商業和教育的龐大計劃,並加以實施,在虔誠的信仰和辛勤的勞動中鹽湖城越來越繁榮昌盛。
門摩教沒有專職的教士,教會官員在業餘時間無償為教會服務。
大多數教徒都有機會從事教學、佈道、慈善工作,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門摩教的禮拜儀式很簡樸,包括唱詩、祈禱、聖餐和平信徒們的佈道。
他們還非常注重對外傳教,並以從事慈善事業,禁用茶、咖啡、酒精飲料、菸草著稱。
一夫多妻制在米國是被禁止的,它也是一種重婚罪,初期的門摩教主張一夫多妻制,將其視為一項宗教原則,但自從米國最高法院宣佈多妻制違法後,門摩教於1890年宣佈廢棄了這一習俗,猶他州也宣佈一夫多妻制是非法的。
但是迄今為止,在鹽湖城,仍然有成千上萬的摩門教徒主張並且實現一夫多妻。
近幾十年來,在猶他州沒有一個一夫多妻的男人被提起公訴,對於一夫多妻現象,州政府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限制,但一個本身也是一夫多妻家庭的後代的州政府官員辯解說,並不是政府不採取措施,而是門摩教有宗教自由。
以此之道還之彼身。
鹽湖城那些當初受到迫害的門摩教徒們如今擰成一股繩,其官員和人才輻射到了米國各個重要機構,加上上千萬教徒的支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勢力。
門摩教的信徒們每年都要把收入的百分之十捐給門摩教堂,因此整個教會還擁有著不可小覷的經濟勢力。
他們團結一心,用“美好的生活”“虔誠的信仰”“最幸福的城市”等標籤來報復那些以前迫害他們的人。
他們很清楚,嫉妒心是一種毒藥,有時候也是反擊的武器。
現在,在鹽湖城的街頭幾乎看不到一絲垃圾,雄偉神聖的教堂隨處可見,不時地還有擁護一夫多妻的小規模遊行,整座城市安靜而聖潔,前往教堂禱告的大部隊隨處可見,每個人臉上都掛滿了和善的笑容,彷彿沒有任何煩惱。
除了。
湯姆·哈迪警探。
鹽湖城向來沒有什麼內卷的加班文化,相反如果同事執意要“加班”影響到其他人,甚至可以報警要求警方強制遣返回家。
最清楚這條規則的,明明已經是下班的時間,從來不加班的湯姆·哈迪此時此刻卻還是穿著一身制服,出現在了楊百翰大學門口。
這所楊百翰大學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門摩教的第二代領袖布里格姆·楊而命名的,建立於1875年,隸屬門摩教,是全米國最大的教會大學。
雖是宗教入股的學校,但這所大學卻並不是神學院,而是一所綜合性大學。
不過雖然是綜合性大學,但新生入學時,都必須簽署一份約章,包括不飲酒、不吸毒、不抽菸,甚至不喝咖啡或茶,學校還規定,學生必須選修七學期的宗教課程,校內的教規頗嚴,學生修完第一年後,近八成的學生都會依照教會傳統,出外做兩年傳教士才能被授予畢業證。
而就是這樣一所規定嚴苛的大學,在當地甚至整個米國都算得上“香餑餑”,每年報考的學生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