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齊人鄒衍開創陰陽學派,說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是東方,屬青色;火是南方,屬赤色;土是中央,屬黃色;金是西方,屬白色;水是北方,屬黑色。
此後,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大都很在意自己的五行屬性,努力使德性與五行規律相匹配,以證明自己的政權是順應天命。為了證明天命,還經常虛構或者偽造種種祥瑞之兆和神奇徵象。
按照“五行相剋”理論,有人斷言黃帝曾碰見過一條十幾丈長的大蚯蚓,而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
大禹曾碰到過青龍,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是木德;
商朝是金德,金克木,尚白;
周朝是火德,火克金,尚赤;
秦朝是水德,水克火,尚黑。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不承認秦朝,從周朝的火德直接跳到水德,尚黑。到漢武帝時候,武帝覺得跳過秦朝的做法欠妥,改水德為土德,尚黃。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認為朝代更替所遵循的規律是“五行相生”,而不是“五行相剋”。
伏羲:鑽木取火,應為木德;
炎帝:接續伏羲,木生火,為火德;
黃帝:接續炎帝,火生土,為土德;
少昊:接續黃帝,土生金,為金德;
顓頊:接續少昊,金生水,為水德;
帝嚳又歸於木德;唐堯為火德;虞舜為土德;夏禹為金德;商朝為水德;周朝為木德;秦朝忽略不計,漢朝直接承繼周朝,木生火,所以,漢朝應該是火德。
劉向、劉歆的顛覆性論點起初並不被西漢朝廷所接受,但到了新朝,王莽的政權得自“禪讓”,他非常認可“相生說”,就接受了漢朝屬火德的論斷,自己的新朝則是火生土,屬土德。
到了東漢,漢武帝劉秀也認可“相生說”的原理,接受了“漢應火德”,所以,漢朝也被稱為“炎漢”。
五德始終論,雖然看起來封建迷信,不可捉摸,但卻是封建王朝替代的規律。
這套理論,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在這個時代,曹操特意讓人傳出訊息,說火德勢微,土德將起。
正是因為曹老闆的這一招,讓很多人都放棄了對漢室的拯救。
一個已經被上蒼拋棄註定滅亡的王朝,我又何苦為他陪葬呢?
但若是漢獻帝在荊州抵擋住曹操的攻勢。
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證明上蒼沒有拋棄漢室,天下大義還在漢室身上,而曹操說的那套,是唬人的。
如此一來,這天下的局勢就有些微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