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薩滿這樣,把薩滿傳承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兩個外人身上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在這個蠻荒的世界,蠻族人絕大多數人都是修煉肉身練得肌肉都進了腦子裡,有智商的人實在屈指可數,再加上活動範圍不大,見識不多,那就更加顯得愚鈍。
哪有韓秋白這樣見多識廣?悟性非凡?
不過對韓秋白來說,能夠提前進度學到地理知識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大薩滿說的每一個字,韓秋白都牢牢熟記在心,不知道在心裡面翻來覆去重複過多少次,企圖重現“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古人話。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因為這些知識總共也不到六七千字,還有一大半是大薩滿釋讀之言。
這疑似《山海經》的文字原文也不知誰所寫,典雅簡樸,言簡意賅,微言大義,非有極高文化修養之人絕難理解。
有了釋讀就簡單多了。
而但釋讀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極為淺顯,也少卻許多韻味,卻就變得並不複雜了。
關鍵是,釋讀之中資訊量極少,而且極不連貫,非常零碎,顯然是經過了很多代的努力在進行解讀。
其中還有很多釋讀,明顯是錯的。
在這種情況下,韓秋白相當於完全從頭開始,在資訊極少的情況下,要破譯那種古雅的文字含義,真的是讓韓秋白一把一把掉頭髮。
還好,他勉勉強強,總算確認了一句話,也就是關於莽山這句話。
確切的說,是個異獸的話。
不過這樣一想,這裡面的水就深了。
畢竟,這個異獸可是一隻被大山壓在底下,千萬年未曾出世的。甚至已經和大山融為一體,就是大山本身。要不是那天的大毀滅,根本就不會被驚動。
那要究竟什麼樣的大能人物,才能把蠻荒世界各地的各種隱藏得極好的異獸、秘聞一一發現,並且寫成文字,還能夠在禁忌之中流傳下來,哪怕僅僅只是流傳在薩滿傳承中?
反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存在,不能不讓韓秋白多加小心。
至於這篇文字已經流傳了無數萬年,原作者是否還活著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問題。
這樣的大能人物,不敢說永生不死,延壽個幾個量劫,只怕是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吧。
不過還好,從那位大能寫下這篇文字並且使之流傳的情況來看,他應該和巫族不是一夥的,最起碼也是巫族的溫和派。
這種人,韓秋白並沒有一定要與之為敵的想法。
只能不阻止他完成自己的使命,就算巫族他也可以無視。雖然這可能只是種奢望。
在這塊陡峭的岩石上面停歇了片刻,等身體大致恢復了幾分之後,韓秋白又繼續往上攀爬。
他所想要去的地方,必須翻過這座險峻的高山才可以。
部落雖然沒有能力離開居住地太遠,但畢竟已經在這裡定居了數百上千年之久,再加上薩滿口口相傳,遷移過來時周遭的地形,讓韓秋白對周圍的環境有了一個極為粗略的瞭解。
部落中,將自己所在的山脈群,稱之為蒼崖嶺。
部落的居住地瀕臨一條溪流——瀕水居住,這是所有蠻族人部落的居住規律。固然會在雨季的時候有防洪的需求,卻也沒有乾旱之虞。
這溪流說是溪,實際上極為寬大,流經部落的地方,寬度超過了數十丈,放在三界之中稱之為大江大河都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