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閃停,當再次出現影像時,地點已非封靈殿。
畫面中出現一個道觀,道觀門匾上寫著三個大字:玄都觀。
玄都觀大殿上,那個剛剛還在封靈殿的道士,此時手持桃花杖,正跟一人說道:“君有20年仙緣,可惜茫茫然,已過十年。可喜者,尚有十年之期。貧道送君一物,此去當訪仙問道,不可再誤。”
畫面中與道士並肩站立、道士口中的“君”,便是劉禹錫。
劉禹錫與玄都觀,乃一段文學美談。
全息影象中,道士將桃花竹木杖送與劉禹錫,劉禹錫點了點頭,鄭重接下。
然而,從眼神中看出,劉禹錫對那求仙問道,並不上心。
劉禹錫自忖宦海浮沉十幾年,心所願者,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乃他和王叔文等人永貞革新的夢想。
如今,是非公道、賞罰信善的良好社會還未曾出現,就此收手,劉禹錫實不甘心。
出了玄都觀,劉禹錫見到穿錦戴玉的達官新貴也來玄都觀看桃花,這些人個個是張揚跋扈。
而如此新貴中,不少人正乃當年破壞革新的權貴提拔。
他感懷往昔永貞革新同僚的遭遇,憤憤之懷難平,於是便寫下那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此詩影射當朝官吏大員,正如後人評價此詩:“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貴者執政也。”
此詩一經傳唱,朝廷主政官僚無不惱怒,他們挾天威而降怒,貶!
一封詔書下達,要將劉禹錫貶至播州。
也許是冥冥中有安排,和劉禹錫相善的一些官員力爭,改貶劉禹錫到連州。
連州,距離九嶷山不遠,不過數十公里。
在連州的幾年,每當劉禹錫接近九嶷山方向,桃花杖杖頭便會發出亮光。
然而,擁有此杖的劉禹錫,在連州待了五年,終究未得機緣進入封靈殿。
全息畫面再次切換,這一次呈現的景色絕美,乃中華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之一——洞庭湖,文章聖手劉禹錫自然在洞庭有傳世佳作。
只見湖心月下,點點燈火,劉禹錫站在烏篷船頭,遙望洞庭君山,隨口吟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首詩,蘇林熟悉,乃是劉禹錫公元824年創作的《望洞庭》。
此時,劉禹錫手中還拿著那杆桃花竹木杖,而且伴隨左右之人,已多了兩個熟悉的面孔,柳宗元筆下的二小生:崔氏二兄弟。
公元824年,意識到這個年代,蘇林整個人在顫抖。
因為824年,距離上次玄都觀遇見道士的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已經9年。
當時道士說劉禹錫還剩10年仙緣,如今過去九年,還剩一年。
如果剩下一年,再沒有什麼關於封靈殿的線索,那這次追蹤便不能算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