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天開啟第四個大禮包。
“叮!活得棘龍的基因。”
“棘龍?”又是一個顧長天不認識的物種。
雖然顧長天總說要打造侏羅紀公園。
不過要說恐龍他也不是所有都認識。
認識的恐龍或許和大家知道的差不多。
也就那幾只比較出名的恐龍。
比如說霸王龍,劍龍,蛇頸龍,滄龍,雷龍,迅猛龍以及同一時期的翼龍和恐鳥。
其他的恐龍認識的真不多。
不認識這個棘龍沒關係,這不是有介紹嗎?
實在不行看論文去唄。
棘龍,是一類著名的巨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生存年代約1億1200萬年前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其分佈範圍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尼日,以及南梅洲的巴西東北部。
棘龍屬的化石最初是在1912年由得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
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而進入21世紀後,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椎、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基於此之上的相關研究令其復原形象逐步明晰:一種成年體長1115米,體重410噸,長有吊橋狀或圓帆狀背脊、擁有一系列適應水棲環境特徵、步態不同於常規二足獸腳類的淡水水棲獸腳類恐龍,亦是已知最長的獸腳類恐龍。
截止到至今,棘龍屬下有且僅有單一物種,埃及棘龍。而於1996年命名的斯基瑪薩龍屬與2011年命名的奧沙拉龍屬現被認為屬於棘龍屬的異名,其物種亦被統一認為屬於埃及棘龍。
棘龍大約生活白堊紀中期時的非洲北部沿海地區,到21世紀那裡早已成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
但在當時還是大片植被茂密、食物充足的河口三角洲,與棘龍分享同一片土地的,還有鯊齒龍等食肉恐龍,不過它們因棘龍屬半水生恐龍,很少跟棘龍搶食。
棘龍的身體構造,尤其是頭骨、牙齒,也顯示他們非常適應捕魚生活。它們的上下頜又長又窄,可以緊密嵌合,便於牢牢固定住身體滑溜的魚。、
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面板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
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這個幾乎是一個可以吃獨食得傢伙,因為根本沒有誰會和它們搶。
搶得過得不會去搶,搶不過得就不多說了。
沒辦法,半水生物的生活就是這麼的樸素無華!
面對之前的四個大禮包,顧長天河此時已經很淡定了,無論下一個禮包開出什麼,顧長天也覺正常了。
“叮,獲得巨猿基因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