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安氏經濟學
趙桓親政後的大朝會定策,依然是老一套的開源節流,勤儉節約法子。加上一點京東的吏治制度,就這樣還要搞得遮遮掩掩,推出徐處仁做幌子。
萬一反響太大時,徐處仁就該是第二個張幫昌吧?
這也罷了,無非權謀而已。不去敞開了對接京東都護府的制度政策,而是遮遮掩掩,那是因為官家好面子。可是緣何汴京的大朝會要對南北兩朝的關係不置一詞?
是瞧不起人家?還是壓根就在鬧心虛?!
不但金兀朮對汴京的大朝會不滿意,京東都護府也對大朝會的經濟結論十分不爽。《蒼梧邸報》開始連篇累牘地介紹自己的先進經驗,抨擊汴京大朝會制度的倒退和無知。
根據《蒼梧邸報》總結的“安氏經濟學”理論,天下財貨都要做增量,而不是做減量。甚至連大宋邊遠的地方州府要員,也要認同狀元郎的經濟論斷。
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話題,因為農民從田地裡種出的糧食,本來就是在增量!朝廷想要多儲備糧食,可以從民間增加採購糧食,也可以減少官府或軍中的糧食消費。
選擇哪一樣都能達成糧倉豐盈的戰略目標。但是造成的後果卻大不相同,增加民間採購,就要給農民付出財貨。農民就有信心耕種更多田地,產出更多糧食出來,賣出更多財貨。
手裡有錢了,他就要娶媳婦、蓋房子,多做幾身新衣服,採買幾套新農具,趕集時也肯多喝一碗米酒,多吃一頓肉食,或者家中燒菜時,多放點油鹽都是尋常事。
由此就能帶動桑織、建築、鋼鐵、釀造、人力等等的跟進投入,這些人賣出了貨品,就能賺到錢糧,有了錢糧後,他們也一樣想要改善生活。
把稀飯換成乾飯,把一日兩餐換成一日三餐,他們對糧食的消費提高了,自然就要再一次迴圈刺激對糧食的需求,然後農民就有了耕種更多田地的信心和慾望。
選擇節約糧食,就是不再需要民間增產,土地白白撂荒,農民沒有多收成,他就不會增加消費。經濟死水一潭,官府或軍中的糧食消費減少,他們的忠誠和戰力又當如何保障?!
“財貨只有在流動時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這就是狀元郎的財富觀。消費,才是刺激經濟發展的根本要素。
海州當年煉製鋼鐵,一年不過兩萬石,就要各種煩惱擔心,生怕鋼鐵的產能過剩造成虧損。然而那時候,民間的農具還在修修補補不捨得淘汰,甚至很多地方都還在用石器耕種。
農民手中沒有錢,他們就無力消費鋼鐵。海州的鋼鐵產能就要過剩,然後就被走私去了平州。金兀朮拿去打造了鐵浮屠,轉身就禍害了無數的大宋邊軍。
等到安寧迴歸海州,徐海鐵路一修,錢糧流水一般撒出去。百姓的口袋立刻有錢了,他們也敢花錢了,自然想到要置換新的鐵器農具。
如今海州一年三十萬石的鋼鐵產能還在供不應求,鍊鋼的成本也是直線下降。軍中裝備也到了氾濫的地步,不說禁軍、廂軍,連鄉兵都在被甲了。
有了馳道、鐵路,交通日趨方便,貨物流通的成本就降了下來。農具稱手了,耕種的田畝也多了起來。一年多收三五斗,百姓消費的能力再次提升一個層階。
現在的朐山香皂,早已擺脫奢侈品的名頭,走進京東都護府的家家戶戶。只要十幾文錢一塊的香皂,誰家會不捨得用?
要知道,七八年前,大家還在用怎麼都洗不淨衣服的皂角呢。塊頭比香皂還小,就要六十文錢!即便朐山香皂,剛出產時的價格也是五十文,如今足足降低了三四倍的價錢!
瓊州的棕櫚油,柏廬的純鹼,以及大規模工業化流水線的製造模式,早已把朐山香皂成本降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了。
更何況,都護府還要對此提供醫療補貼,說是為了改善民間衛生條件,預防疾病發生。都護府每年花在百姓身上的醫療檢查、補助費用,每人就要兩百文錢。
考慮到如今京東都護府高達七百五十萬的人口規模,這項支出就要一百七十萬貫,似乎還一點效果都看不出來?官府說什麼人均壽命增加幾歲、幾歲的,咱老百姓可沒看出來呢!
還不如都拿去繼續普及教育好啊,如今的教育經費是兩百三十萬貫,就能讓每個孩子最少讀書三年,最少兩成的孩子能讀上六年書。其中有一成的孩子,一輩子都算讀書人呢。
只要想想四五十萬一齊學子讀書的場面?宋應辰就要激動的發抖。“有教無類!”史上第一個全民讀書識字的時代開始了,真是奇蹟啊!他宋某人,正在見證這奇蹟的發生。
至於說道建設上的投入回報,那就更加淺顯易懂。當時海州修築徐海鐵路時,汴京曾經一片譁然,紛紛以為海州經濟民生破產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