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條從北方雪原一直流淌到南方的長江上,總共建有三個類似於風陵渡的渡河口。這三個渡口是人類的重點防禦區,於是,三千里廢棄之地的所有物資都彙集到三個渡口處。
這裡沒有傳送陣,為了防止妖獸突擊,從渡口必須靠舟船過江,於是,風陵渡口是繁忙的,這裡的船流日夜不息。這裡的人流白晝不斷,因此進出的兩個緩坡大堤上,每隔幾步都有一個燈柱,想必等到夜裡華燈齊亮,這裡就是大陸上最璀璨的明珠。
現在是中午。雲朵跟著碧溪踏上蜿蜒向上的緩坡堤,這個坡道上,沿路設有三道關卡,每道關卡上都有半埋在地面上的小型地堡,地堡口時刻有頭戴頭盔,看不清面目的衛士們守護著,雲朵路過它們時稍稍探查了一下,發覺他們至少是煉氣期修士,而小隊長則是築基期。
一路走到城牆最高處,對面那道類似電梯門的光門閃著瑩瑩的、並不刺眼的光芒,光門兩邊是兩隊護衛,,每隊三人,領隊者是築基期,兩名隊員大約煉氣五層的樣子。
這些護衛們虎視眈眈的盯著每一個進出的人,雲朵在他們的目光下,安然的隨著8∵碧溪踏入光門,只覺眼前景象一轉,他已經被傳送到城中央的空地。
抬眼望去,城中心空地上有很多類似方格般的光柵,這些光柵閃爍著,每一次閃爍都能突出部分人流——看來進入光門的人,都被傳送到這個廣場上。
也有些打算來開風陵渡的人,就在雲朵目光的盯視下,雙腳踏上閃亮的方格光柵,他們的身體馬上會從方格上消失——估計,下次他們會出現在緩坡大堤上。
碧溪趕緊招呼雲朵離開地面上的方格。等大家走出方格,碧溪指了指遠處的城牆,低聲介紹:“我們現在所在的是內城廣場,風陵渡進出的人都要經過短途傳送陣,傳送到廣場上,而後從內門出去。所有的進出者都必須到外城區住宿。或者休息,這樣……”
碧溪沒有說下去,雲朵都明白,他掃視著包圍廣場的圓形內城牆,秒懂。
風陵渡的外城牆一定是經過法術加固,然後佈置了特殊的陣法,只有透過光門,才能進入廣場中心,而內城牆包裹著廣場。其實相當於一個甕城,如果有敵人入侵,那把關閉外城牆的光門,就能使得敵人無法進入。
同時,即使敵人攻破了外城牆的光門,也只能出現在內廣場,守衛們可以從包圍廣場的城牆上,組織起第二道防禦。而後圍殺廣場上出現的敵人。
之所以稱風陵渡的外形像眼睛,就是因為內城牆是圓形的。活像人的瞳孔。而外城牆則像是眼眶……
進出風陵渡是要收費的,不知道對平民百姓收費幾何,雲朵等三個人在內城牆的出入口,交納了三塊下品靈石。這才獲准進入外城區——當然,其實內城牆還有一道手續,是檢查進入的人是否是妖獸化形。但因為如今據獸潮還遠。故此檢查的人極為懈怠,他們收了檢查費,卻沒有細查進出的人。
當然,雲朵等人有旋天門身份令牌,這令牌絕對真實。因此,即使守衛者要檢查獸形,也不會查雲朵這波人馬。
……
只有到了這裡,雲朵才第一次感覺到城市的喧譁。
是的,這裡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
揭陰城雖然人口也不少,但那裡的人,基本上像住在工廠廠區內,每天人人都要找工作幹,人人都要為每日的口糧奔波,大家行色匆匆,臉上可以看到明顯的生活壓力。
唯有在風陵渡中,雲朵首次看到純正休閒的人群——大白天的,這裡有不少修士閒逛,不少凡俗人也抄著手,無所事事的欣賞著街景。與此同時,他們身後總是僕從如雲,只等主人一個顏色,就將他需要的東西呈送過來。
這座休閒城市生活節奏是緩慢的。
沿街閒逛的人腳步很悠閒,雲朵看到有牽著狗,溜著鳥的人,還有在各個商鋪前走走停停的,隨心所欲大掃街的土豪。
這裡,整個外城區就是一個巨大地商業街,幾乎所有的門面房都是店鋪。這裡流動人口很多,剛才經過碼頭時,雲朵不止一次的看到有大船離開,新的船馬上靠岸,在上下坡道上,扛著貨物的,裝船卸船的人流,與春熙路人流有的一拼。
奇怪的是,在這些來來往往的行人當中,還有一夥書生打扮的人,這些人穿著極像雲朵記憶當中的古代秀才服裝,手裡還裝模作樣的拿了一把摺扇,有的更是把摺扇插在脖子後的衣領裡,作出一副翩翩少年樣。他們一路搖頭晃腦,做著不知所謂的詩詞歌賦,讚美這裡的……滿目繁華與窮奢極欲。
身後的蘇芷發現雲朵在觀察這些人,趕忙上前提醒:“公子,是會試選官的學子。”
這裡的會試選官,有點接近雲朵記憶中的科舉制,但也有一點像是後來的公務員考試。因為這裡的考試不像科舉制,要經過多次選拔。而是像公務員考試,只經過一次入門考試就成,考試透過的人卻又像科舉考試那樣,一次性被授予地方官員職位,而他們手下的吏員,則是些沒有透過會試,僅僅識字的讀書人。
記得之前碧洳曾經告訴過雲朵,這裡的城市雖然歸仙人管轄,但日常行政事務,仙人卻是不耐煩料理的。仙人只管維護城市的治安,以及這個城市交納的稅收。至於那些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則要靠他們任命的俗世官員進行管理,這些俗世官員就從會試考核中進行選拔。
這些學子的存在,倒有點像中世紀包稅官,或者承包城市經營的……商人。儘管他們學的內容,相當於雲朵記憶中的四書五經。
當然,文明發展了這麼久,在仙人發展自己的文化的同時。俗世的凡人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文化觀念,只是這套文化,仙人似乎不屑關心、不屑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