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聽了唐皇講述事情的前因後果,又得知唐皇后日認兄的喜訊,於是無不連連稱賀讚歎。
一番吵嚷過後,唐皇下令文官。將此次地府一番遭遇編纂成書報,待審閱無誤後即刻發行天下。
最先散往各地的,自然還是快馬加鞭的朝廷邸報。
最先收到這些訊息的,自然也是天下各府縣大大小小官員。
天下官員得知天子死而復生且壽命綿延,遂盡皆上表稱慶,零零總總繁雜至極,一樣不題。
卻說太宗的政令還未結束,此行他見識了地府險惡,便開始琢磨陽間罪罰輕重。
倘若有罪,則該按理、酌情給予相應懲戒。
其一,是為了使罪犯知道其錯、感受其苦、付出代價,以促悔悟自新,杜絕再犯。
其二,是為了警醒、告誡那些有犯錯想法,將可能犯罪之人,以減少往後犯錯可能。
其三,是為了弘揚正氣、增強信心,使良善之人可以無所顧忌的安心生活。使受害之人,有止損求償渠道。
可如果犯罪,在陽間懲罰一遍,到了陰間又要再懲罰一遍,是否會存量刑過重的可能?
放在往日,太宗自不以為意,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陰司之事虛幻縹緲,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
可放在今時,當他從地府“旅遊”回來,知曉了那裡的可怕與真實存在後,卻要另當別論。
於是,他傳旨重新考量調整天下刑法,排查四海牢獄中所有罪人,一個不漏複核行刑重犯。
恰巧,此次朝會有審官,將刑部馬上要絞斬處死的罪人名單呈報上來,求取陛下勾決允准。
太宗看著名單上,那四百餘個往夕不會在意的名字良久。
忽然感覺有些無力,一隻手重的像被灌了鉛,努力了好幾下也提不動筆。
長嘆一聲,人皇下旨,盡皆暫赦他們回家。
讓他們去拜辭父、母、兄、弟。
許他們託產與妻、子、親、戚。
囑他們告誡於友、朋、鄰、裡。
待一切事畢,即刻赴曹,仍領應得之罪。
眾犯得知聖意天恩後,無不為當初莽撞犯罪悔恨痛哭。
懊悔之音縈繞許久,眾囚方陸續向皇宮方向叩首。
太宗又頒佈了恤孤榜文,維護新設了許多鰥、寡贍養之所。
再查皇宮之中,老幼綵女共有三千餘人。於是出旨依照其意願,准予出宮。其中有意配軍的,朝廷更有相應財帛相賀。
自此,仁君還陽,普天同慶,內外俱善。
有詩為證,詩曰:
大國唐王恩德洪,道過堯舜萬民豐。
死囚四百皆離獄,怨女三千放出宮。
天下多官稱上壽,朝中眾宰賀元龍。
善心一念天應佑,福廕應傳十七宗。
太宗放了想要出宮的宮女、暫緩行刑那些死囚後,又專門再出御製榜文,遍傳天下。
榜文上面寫道:
“乾坤浩大,日月照鑑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