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191年),一月底。
劉虞對公孫瓚的忍耐終究是到了極限。
於是劉虞看準機會,趁著公孫瓚部曲都在外地抵禦袁紹之時,於各郡調集軍兵七萬餘人進攻處於薊縣東南方的公孫瓚。
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因為同姓而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當時,公孫瓚的部眾都散佈在外面,公孫瓚自覺不敵,本想逃走。
七萬大軍完全可以將小城圍困的水洩不通,公孫瓚自覺城中軍卒稀少,倉促之間決定掘開東城逃跑,但是卻反被劉虞發現,隨後劉虞麾下的幽州軍更是順著缺口一舉攻入了城中。
勝負已定,公孫瓚心如死灰,正以為要命喪沙場之時,劉虞卻出了一個昏招。
劉虞告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伯珪是公孫瓚的字,劉虞的意思是,不要傷及無辜百姓,只要斬殺公孫瓚一人即可,進入城中之後,劉虞也不允許軍卒放火焚燒城池。
受阻於內城的城防,還有黑暗,幽州軍一時間急攻不下。
公孫瓚身處絕地,最後關頭,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做困獸之鬥。
在凜冽的寒風之中,公孫瓚下令軍卒在城中縱火,風助火勢,天乾物燥,片刻之後大半個城池便陷入了火海之中,攻入城中的幽州軍大亂。
公孫瓚抓住機會,趁著大火燃燒,帶領著麾下的精銳向著攻入城中的幽州軍發起了進攻,隨後城中公孫瓚麾下的部曲也都受到了公孫瓚的軍令,一起向著城外發起了進攻。
城中大火滔天,公孫瓚驅趕著敗兵一路衝殺,勢不可擋。
劉虞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他並不知兵,面對著直衝而來的公孫瓚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麾下的將校也是稀疏平常之輩,幽州軍的有經驗的將校在此前張舉叛亂之時,死的死,逃的逃,還有不少被繡衣使者所關押的。
鄒靖在冀州之戰戰死,而劉備現在也不在劉虞的身旁,劉備現在領兵屯於黃河以南的平原郡地界,根本就是鞭長莫及。
公孫瓚越戰越勇,領白馬義從在前,馳騎射之
而劉虞選擇了最糟糕的一個選擇,就是不斷的增派兵力馳援前線。
如果是白天,自然是沒有關係,但偏偏現在是晚上,還是深夜,黑暗之中根本看不清人數,也難以維持軍陣。
潰兵一衝,便將後續增援的部隊軍陣衝破,幽州軍只以為公孫瓚麾下有萬千的騎軍。
兵敗如山倒,劉虞大敗而歸,去時七萬大軍,回到薊縣之時只剩下寥寥千人。
公孫瓚趁勝追擊,帶領軍兵進攻薊縣,三日城陷。
公孫瓚生俘了劉虞,脅迫其作為傀儡管理州中事務,然後實際上的權柄卻全部為公孫瓚所操控。
這一切都被潛伏在幽州的魑魅所發現,很快魑魅的情報便送到了袁紹的手中。
袁紹派遣高覽、崔鉅業兩將,分別從渤海郡、河間國兩地出發,兩路並進,高覽領兵三萬進攻涿郡,崔鉅業領兵兩萬進攻右北平,兩路並進,進攻幽州。
袁紹自領軍卒兩萬餘人屯於河間國國都樂城。
不過公孫瓚的反應速度也十分之快,劉虞麾下的部曲被公孫瓚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全部收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