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月欠更11000,下個星期,會補回來。
道家,在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真正發展成為教派,卻是在漢朝後期天師教出現之後。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到了唐代,為了美化唐皇室,更是將道家的祖師老子奉為唐室先祖,從此道教就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
道教也有很多流派,目前,最著名的就是全真教和由天師教發展而來,統合了茅山、靈寶、清微等教派的正一教。
和《射鵰》上講的差不多,全真教確實是出現於宋末元初,由王重陽所創,但其教內最出名的,卻是長春真人丘處機。
當年,丘處機以74歲高齡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就曾名揚世界,而後又因《射鵰》等多部武俠作品,變得幾乎人盡皆知,可以講,他就是全真教的一面旗幟。
剛剛,李逸在一開始拿到那幅畫像的時候並沒有多疑,只是習慣性的用鑑靈牌驗證了一下他的判斷,可沒想到,鑑靈牌竟給出了他兩個鑑定結論。
一個,自然是那幅王重陽畫像的資訊。這幅畫像,是民國時期一個道號為玄塵子的道士所作,不是什麼太稀罕的玩意。
但另一個,卻讓他很是吃了一驚,因為那是一幅元初的緙絲作品,而畫面,則是黃公望所作的《真人佈道圖》,畫的正是長春真人給成吉思汗講道的情景!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的畫家,與吳鎮、倪瓚、王蒙等人合稱“元四家”,並被尊為“元四家”之首。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富春山居圖》,而那幅作品,也因曾經被劉老帥哥搬上大銀幕而變的名聞遐邇。
如果僅有這些,也僅僅只能證明這幅緙絲作品比較珍貴,並不能將它和道教聯絡在一起。但這幅作品的完成時間和黃公望的另外一個身份,卻讓李逸知道,這幅作品對於目前的全真教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件至寶。因為,黃公望在中年時就皈依了全真教,道號大痴!
他是一名全真教的道士!
因為蜷縮在畫軸之中,所以李逸雖然看到畫像的右上角有數行題跋,猜測從其中應該是能夠看出這幅作品的來歷,但現在卻沒辦法一窺全貌,只能等待會兒回到酒店將緙絲取出之後,才能知道事情的全貌。
不過這些事情卻沒辦法和馬唯中解釋,因此李逸只是含混的講了幾句,就將話題轉了開來,而馬唯中雖然心中疑惑,但李逸不說,他也沒辦法。
三人在八仙宮玩了大約一個小時,又品嚐了一頓道家齋飯,正準備趕往長安古玩商場轉上一圈的時候,李逸忽然接到了鍾皓晴的電話,她老人家終於能夠抽出時間前來參加聚會,而且人已經到了長安!
李逸連忙將酒店的地址告訴了鍾皓晴,然後,幾人就匆匆返回了酒店。
鍾皓晴的精神很好,簡單的聊了幾句之後,知道他們兩個本來的安排是要去長安古玩商場,不由來了興致。她收李逸為徒這麼長時間了,還從來沒和這個經常撿到嚇死人的大漏的徒弟一塊逛過古玩市場,貌似,現在就是個機會。
馬唯中看到他們師徒二人似乎有話要說,就笑著找了個藉口離開了,而鍾皓晴則在簡單的梳洗了一番之後,帶著李逸,直奔長安古玩商場。
“師父,我們……”
李逸知道鍾皓晴只精通古書畫鑑定,其他的卻都沒什麼太深的研究,因此想問問她準備怎麼看。
“沒事,你就當我不存在,該怎麼逛就怎麼逛,正好我也想看看,你究竟是怎麼撿到那些大漏的。”
看到李逸似乎是有些為難,鍾皓晴笑道:
“怎麼?有秘訣,害怕師父偷師?”
“沒有,就是怕您老人家到時候會受不了……”
“臭小子,我還真就不信了,這寶貝滿場的人就沒一個能發現,偏生就等著你去撿!趕緊的,今天要是撿不到一個大漏,晚上不準吃飯!”
長安古玩商場的佈局和其他城市的古玩商場也沒太大區別,一樓都是櫃檯,從二樓開始,才是一家一家的獨立店鋪。
櫃檯和店鋪最大的區別,就是不能隨便的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所以以前李逸眼力不行的時候,一向都很少光顧,而這次,他卻決定先從櫃檯看起,反正以他的速度,這幾百平米的經營面積,應該是要不了多長時間。
“老闆,把這件拿出來我看看。”
沒看幾家櫃檯,李逸就看上了一件東西,等老闆拿出來,鍾皓晴一看,眉頭就皺了起來,居然是這玩意?
老闆拿出來這件,名叫太平車,又叫手轆,是古代人們使用的面部按摩器,現在的一些玉器小件裡,這玩意也非常常見。
太平車的造型都是大同小異,一般呈丁字形,橫頭是滾輪子,中間有一根長柄從滾輪子中間穿過,滾輪子在臉上的穴位處來回滾動,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迴圈,從而達到美容的效果。
滾輪子常用的有象牙、瑪瑙、玉器等天然材料,貴重的,手柄也可能會用金銀、玉石等材料,清代編撰的醫書《醫宗金鑑》中曾經專門做過介紹,“面板黑斑,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漸退”。
李逸也不知道太平車是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有的,但他知道,用料比較講究奢華的按摩器是在乾隆年間才漸漸開始興起的,自此之後,清宮的后妃幾乎每人都有幾件,沒事就自己或者讓宮女在臉上滾兩下,美容效果不知道,但排解一下寂寞應該還是沒問題。
李逸注意到這件太平車,主要是因為它的用材很少見,其滾輪子和手柄都是掐絲琺琅所制,而連線滾輪子和手柄的部位,則是純金,這應該是一件清宮舊物。
掐絲琺琅就是我們常說的景泰藍,景泰藍據說源於阿拉伯世界的“大食窯”,在13世紀時,由當時橫掃中亞歐洲的大元帝國帶回華夏,及至明代宣德年間,其技術才逐漸成熟起來。
明清兩代,景泰藍一直都是皇宮所專屬的奢侈品,一直到清末,才逐漸作為一項商品出現在民間,而且當時的產品也幾乎全部都用來出口,國內還是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