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稍微平復一點之後,這名叫做魏星的記者,拿起電話撥通了總編的電話。
現在傳統媒體超級不景氣,紙質的報刊訂閱量直線下降,連帶著廣告收入也開始斷崖式跳水,反而以個人身份的自媒體大V,還有主播啥的混的風生水起。
魏星好歹算是報社為數不多的骨幹記者,總編當年把他從花都挖到帝都,花了不少力氣,還幫他解決了戶口、房子啥的,算是有知遇之恩,所以這樣好的一個新聞題材,魏星還是決定交給報社。
總編聽魏星介紹了事情的始末之後,大喜過望,目前輿論都是一面倒的批評王一男和他的公司,這個時候要是能發表這樣扭轉風向的新聞,吸引眼球就不用多說了,光給王一男賣的這個人情,就足夠值回票價了。
“好,好,非常好,果然是我們報社的頭牌記者”,總編在電話裡都有點語無倫次了,
“這樣有轟動性的大新聞,也只有你才能挖的出來”,
魏星被誇的都有點不好意思,“我們是不是可以製作一個專題?這樣的宣傳效果會更好”,
“當然,你把影片和照片的素材儘可能都發回來,我來安排人制作詳盡的專題”,總編說,
“對了,這次去世界屋脊的費用,回頭報社給你全部報銷”,
“還有,你儘可能詳細的採訪一下登山總指揮,這種第三方的描述和觀點是最具有新聞價值的”。
影片和照片資料透過魏星的手機,源源不斷的發回帝都的報社,總編像打了雞血一樣,把所有能用上的人都叫了過來,開始製作一檔詳細的專題,
專題的大標題是《真相》,小標題就是《道德的邊界,人性的光輝》,對這次事件從頭到尾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專題製作的差不多之後,總編託人把將要釋出的內容首先給王一男過目,並順便提出了採訪他的要求,“我們還是需要王教授的第一人稱視角,這樣整個專題才顯得完整和專業”。
這樣的正面報道是王一男夢寐以求的,對於主動示好的報社,王一男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人家的採訪,於是在專題的重點位置,增加了兩段採訪王一男的影片,重點講述了王一男痛苦的心路歷程。
雖然有點在傷口上撒鹽的嫌疑,不過為了報社為了新聞效果,王一男為了扭轉輿論,大家都顧不得那麼許多了。
當天出版的報紙上,報社花了整整四個版面來報道這次失敗的登山活動,延時四個小時之後,在報社的官方網站上,同步釋出了專題的全部,而對外發布的新聞稿上,也包括了專題的一部分內容。
雖然紙質報紙的閱讀量在下降,但是還是有不少讀者保留了買一份報紙坐公交車或者地鐵的習慣,當看到報紙上令人震驚的標題,《真相》,吃瓜群眾們驚呆了。
因為這個專題,報紙當天的銷量也創造了近年來的新高,雖然是迴光返照,也讓總編樂得合不攏嘴。
當天地鐵裡面上班的人流中,居然多了不少拿著報紙而不是手機的乘客,這種景象不知道多久沒有見過了,小明看著好幾位拿著報紙看得津津有味的行人,很是好奇的問,“今兒個咋回事,都整張報紙看呢?”,
一名坐在椅子上看得入神的職業女性頭都沒抬的回答,“當然是看《真相》啊,我就知道王一男教授不是批評的那種人”,
更有一位年輕的小女生,看著報紙眼睛都紅了,“真是太感人了,就是為了說一聲再見,王教授還專門爬到海拔8700米的地方,居然還有人說他見死不救,我呸!”。
“就是就是“,這位職業女性可算是找到共同語言了,“真不知道這些人的良心去哪裡了,為了黑王教授,什麼謠言都能編造出來”。
為了保證紙質報紙的發行量,報社對外發出的文章和官網的電子版本專題推遲了四個小時才正式釋出,於是早晨上班到中午吃飯這段時間,一份當天的帝都晚報成為最受歡迎的禮物,很多小年輕比女友/男友逼著去報刊亭買一份。
中午的時候,電子版本的專題上線了,和報紙不同,專題裡面包含了全部的影片資料,包括了當天登山的全部過程,重點是意外發生當時的情況,還有隊員們盡力營救的場景。
當然,最感動吃瓜群眾的,還是王一男在珠峰大本營裡面給羅絨達瓦講故事的影片,短短十分鐘的剪輯片段,上線之後迅速有了幾十萬的觀看數。
這還不是觀看數最多的,王一男爬上海拔8700米的第二臺階,向羅絨達瓦告別的影片,剛剛放上去不到三十分鐘,播放數就超過了五十萬。
圍脖的影片伺服器也因此出現大面積訪問故障,把圍脖CTO嚇的夠嗆,緊急擴容了五倍的下行頻寬,才把這所謂的“偶發性訪問失敗”糊弄過去。
詳盡的事件描述、採訪記錄,還有記錄完整的影片片段,一下子將海拔8700米以上高度發生的一切,原原本本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原來是這樣啊,摔傷了腿完全是意外,不過誰能想到冰鎬會掉下去?”,
“就是,隊員們也在努力營救了,哪個王八蛋說他們見死不救的”,
“專家都說過好多次了,在那樣的高度,不可能把一個人背下去的”,
“嗯,你看看那個金屬梯,我在影片裡看著都覺得滲人,更不要說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