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的時候,陶教授還想聽聽王一男說說是怎麼做出選擇的,不過幾次得不到答案,因為王一男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陶教授也只好放棄了,反正王一男有驚人的數學直覺,聽他的準沒錯。
事實上,是230智商的陶教授,和超級人工智慧哥德爾系統的合作,當然哥德爾系統深藏功與名,王一男就是代表啦。
大洋彼岸也有好訊息傳來,董志帶領的團隊,已經開始嘗試在鈣銅氧化物中新增鈦原子,形成鈦鈣銅氧晶體化合物,不過,由於產量太低,很難得到能用於實驗的材料。
當然這是暫時的,隨著實驗水平的熟練,以及光/電化學反應的最佳化,預計在一兩週之後,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材料進行乾冰甲醇溫區的電阻測試了。
王一男心想這個實驗的開關,說什麼我也得趕回去按呀。
陶教授+王一男(所代表的哥德爾系統),這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智力組合了。
王一男覺得沒有他們搞不定的問題,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一週以後,最後一塊拼圖完美的完成了。
陶教授在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最後一個符號,然後習慣性的在旁邊打了一個勾,就好像我們考試做完題之後,在最後寫下,“如上,已證”。
房間裡面只有陶教授和王一男兩個人,如果是在大會的會場,此時應該有雷鳴般的掌聲吧。對於陶教授來說,只是解決了一個數學難題,他沒有意識到,這個難題背後,可能是整個人類文明向前邁了一大步。
就像當年閔可夫斯基幫助老愛解決了非歐幾何的數學問題一樣,也只有老愛才能從那些該死的數學符號之中,看到彎曲的時空,完全不不一樣的世界,甚至,那些公式還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來自於幾十億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
數學,就是這麼牛X。
大功告成之後,又是分贓的時候到了,對於科學家來說,最大的贓物就是署名權了,第一作者,共同作者,通訊作者,裡面的門道大了去,一般而言第一作者就是論文主要思想的提出和撰寫者,為了表示貢獻的大小,有時候會註明共同第一作者。
而通訊作者是論文對外的聯絡人,一般是整個課題組的老闆,雜誌社聯絡的時候,也主要是跟通訊作者聯絡。
之前由於丘先生的高風亮節,這個課題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之前李文靜跟王一男的研究成果,包括那三十幾張跟丘先生討論照片上內容,通訊作者是李文靜,第一共同作者是李文靜和王一男,丘先生只是作為第三共同作者列名其中。
陶教授問清楚第一篇文章的署名之後,也要求第二篇文章也依此處理,“真正的學術大拿,人品也是沒得說“,王一男不禁繼續感概。不過這一次,他堅決反對陶教授的提議,畢竟如果說第一篇文章,丘先生只是拾遺補缺,署名第三作者還說得過去的話,第二篇文章的主要工作都是陶教授完成的,再署名第三作者,王一男覺得自己還沒那麼厚的臉皮。
經過激烈的爭論和謙讓之後,最後第二篇文章通訊作者署名陶教授,第一共同作者是陶教授和王一男。
第一篇文章李文靜已經整理完成,丘先生也修改過了,第二篇文章相對要簡單一些,算是大廈上的最後一層吧,陶教授親自動手,花了兩天時間也搞定了。
這時候就沒有王一男和李文靜什麼事了,兩位菲爾茲獎得主商量了一下之後,選擇了《Annals&natics》(數學年刊)發表,將兩篇文章傳送到年刊編輯部之後,陶教授決定親自去一趟普林斯頓。
好吧,陶教授加丘先生聯名投遞的文章,陶教授親自到年刊編輯部遞送稿件,王一男可以想到,下一期雜誌的版面一定不夠了,估計有好幾位作者會哭的,他們的文章肯定會被擠到下下一期,甚至增刊了。
不過,這都沒有王一男什麼事了,他在得到最後結果的第二天,就登上了飛往帝都的航班,整整十四個小時,王一男一直提心吊膽,據說,嗯,只是據說,馬航的某個航班,因為機上有大米國想讓他消失的人,就莫名其妙的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如果大米國知道他們放走了一隻什麼樣的妖怪,估計真會幹出這樣的事情吧。
幸運的是,或者因為錢中華的謹慎,王中書一直到航班落地都沒有露出破綻,畢竟UCLA好幾萬學生,不可能整天被FBI盯著對不。
總之,王一男平平安安的回到華國。
還有一個開關,等著他回來按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