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有電影產業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臺灣電影產量曾高居全球第三位,從七十年代的年產二三百部,到九十年代的年產二三十部,再到兩千年之後的年產十部不到。
為什麼?
都想做侯小賢、楊得昌…
那個時代,極具人文氣息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時代整體地漠視了市場與主流觀眾,無視了電影的娛樂性本質功能。
拍賠錢電影!
你們這麼拍,觀眾就不看電影了!
侯小賢自己也曾經感慨:臺灣電影現在連商業片都拍不出來了,大家還拼命在拍參展片,《悲情城市》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例子,因為大家被誤導以為那是一個常態。
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平女士曾經說過,一個良性的電影市場,合格的商業型別片應該佔到七成以上,這樣才能活絡電影市場,畢竟電影依舊是一個需要和資本打交道的藝術。
都這麼說,但是金馬獎還是以藝術電影為主導!
抵達臺灣當天,沈林進了一家電影院,海報全都是好萊塢電影,《百萬美元寶貝》、《飛行家》、《十二羅漢》、《刀鋒戰士3》、《拜見岳父大人2》…
張艾嘉的《203040》,沒有海報,真的像朱延坪說的那樣,掛在了樓梯口的位置…
——臺灣電影市場已經是好萊塢的托拉斯壟斷市場,你敢在影院張貼其它海報,好萊塢駐當地的分公司直接暫停供片…
對了,焦雄平是這五屆的金馬獎主席,也是在她的推動下,金馬獎開始廣邀內地電影參與金馬獎。
……
伍氏賢出身在臺灣,所以這次《獨自等待》來臺灣,他算導演。
沈林沒什麼遊玩的心情,他又不是韓函,寫什麼《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跟著伍氏賢吃了不少小吃——都是自己掏錢,因為金馬獎今年在臺中舉辦,他們先到了臺北,當然是自己花錢住宿、吃東西。
金馬獎摳門是華語圈聞名的!
伍氏賢一個禮拜前就到了,他還得出席臺北國際影展,《獨自等待》藉助金馬的光環,上映了十五場。
臺北國際影展,金馬獎的配套電影節,建立於八十年代,據說在東亞地區有些影響力…
還行,聽他說場場爆滿…
也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
也就待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就得坐車前往臺中,抵達主辦方提供的酒店,然後沈林就被記者包圍了:
“沈林,你是第一次來臺灣嗎?”
“…不是,我之前來過一次,參加金曲獎…”
“那你有信心拿新人獎嘛?”
“有啊…”
“那如果其他人拿獎了,你會怎麼想?”
“不知道,可能金馬獎比威尼斯電影節更有眼光吧!”
沈林已經憑藉《獨自等待》拿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新人獎’…
隨口聊了幾句,沈林走進房間,做完造型,換了套純黑色的西裝,然後匯合伍氏賢、龔蓓苾前往臺中中山堂。
沈林來的很是時候!
今年的金馬獎…
可能是因為40屆明星太多,所以,今年,也就是第41屆,顯得星光黯淡…
光看他們請來的頒獎嘉賓,就知道本屆陣容有多菜——最大的大牌是黃秋聲和袁詠儀!
提名的一眾大咖,只有劉得華、梁超維過來了…
杜其峰、王佳衛、爾東升都沒來…
這麼說吧,沈林成了媒體追逐的物件。